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消渴痹”之研究

(2010-10-22 10:21:22)
标签:

程莘农

阴陵

痹证

灵枢·五变篇

糖尿病神经病变

杂谈

分类: 【糖尿病研究】

最早知道程老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读本科时,看到一本厚厚的《中国针灸学》,主编程莘农三个字印象特别深。因为,我对名字有种说不清楚的天生感应。如果说文如其人的话,我对程老名字的印象不仅好听,而且好深。后来听说程老当选了首批工程院院士,对程老更是增添了几分神秘。1995年,当我决定备考博士研究生时,程莘农便成了脑海里经常浮现的“导师”。功夫不负有心人,1996年,我如愿考取了程莘农院士的博士生,从此,每天都能坐在程老的对面,看他如何诊病,听他讲过去的故事,感受他的点点滴滴。

记得在刚入学后,程老说:“研究生了,主要靠自己,你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兴趣,来做研究,时间要抓紧,时间一晃就过去了。”这句话一直记到现在。如今我招收的硕士、博士生,我也很习惯地讲这句话。一个研究生在入学前,仅通过考试很难发现它的天赋所在,鼓励学生用其优势的认知方法,去做有情趣的学习和研究,这是因材施研。程老的看视平淡的开堂寄语,给我思想一个很大的解放。

后来,我告诉程老,我想做针刺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程老说:那是西医的名称,中医把糖尿病成为消渴,周围神经病变主要表现类似于“痹”,查查文献,要研究这个病,首先要清楚他的概念和特点,古人是怎么讲得。10多年前,针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文献很少,更没有在中医标准化影响下中医病名的统一。即使在中医历代文献中,也论述极少。《圣济总录》和《河间六书》中可见消渴引起疼痛、麻木的只字片语。《中藏经》概括:“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也,又痹病或痛痒,或麻,或急,或缓,而不能收持,或拳而不能舒张,或行立艰难……或上不通于下,或下不通于上,或六腑闭塞,或左右疼痛,或得疾而即死,或感邪而未死,或喘满而不寐,或昏昧而不醒。种种诸证,皆出于痹也。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人,则使之然。”鉴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兼有中医的“消渴”和“痹”的范畴,程老说暂且称其“消渴痹”吧。10年过去了,现在有学者建议标准的病名为“消渴痹证”。虽然中医有以证为病名的现象,但那是历史的局限。今天的标准化应避免因用字造成的概念混乱。所以,我至今仍认为程老当初说的“消渴痹”更好一些。

程老为“灵素”学派,其溯源发微,易从《灵枢》。《灵枢·五变篇》概括:“五脏皆柔弱,善病消瘅”。五脏柔弱是消渴病发病的基本内因,也是消渴病易于发展传变的基本内因。消渴病未能有效控制,在一些特定因素的作用下,可形成不同的并发症。从《灵枢·五变篇》又可看到:“帝曰:何以候人之善病痹者?少俞答曰: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云:“血气皆少,善痿厥足痹。”现在我们强调一个疾病发生和传变体制因素,那么,五脏皆弱、血气皆少和粗理而肉不坚便是消渴痹发病的体质特征。

程老临证思维,多有纲举目张之法。如在经络辨证方面,善用八脉理论督统诸经;在脏腑辨证方面,强调先后天之本;在用穴方面,也善用一些举纲之穴:百会之升阳,阴陵泉之祛湿,足三里之培固后天之本等等。。在当年学习时程老指定的重点针灸读物里,我感悟到了程老对待复杂病症,执简御繁枢机。《针灸资生经》等针灸医籍均多处引载张仲景所论:“消渴消中,皆脾衰而肾败,土不能胜水,肾液不上溯,乃成此疾。”杨继州在《针灸大成》总结曰:消渴“皆为肾水枯竭,水火不济,脾肾俱败”之故。消渴痹虽五脏俱虚为本,但其脾肾为刚要,是为从其先后天之本。

对于针刺治疗消渴痹,弄清它与“痹证”的区别有着特殊的意义。“痹”,有闭阻不通之义。是中医一个重要的疾病概念。《内经》有四十余篇论及此证,内容广泛。一般认为,痹证是指人体感受外邪,经脉气血闭阻,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疼痛、麻木、沉酸或肿大、伸屈不利等。消渴痹虽具痹证属性,但于之尚有以下区别:病因上,消渴痹是以过摄饮食,情志损伤,久病瘀血内生为主要致病因素;而痹证主要是以风寒湿等六淫邪气侵犯人体所致。即一个以内伤为主,一个以外感为主。病机上,消渴痹是五脏皆柔弱,气血不足,阴津亏虚,经枯脉痹使然;而痹证是营卫不和,外邪袭入,邪气闭阻经络使然。病性上,消渴痹以虚为主;痹证以实为主。病势上,消渴痹一般发病较缓;而痹证一般发病较急。临床症状上,消渴痹一般以四肢疼痛、麻木和/或口渴、乏力等为主症;而痹证临床表现带有明显的外邪特点,如风邪偏盛,则疼痛行走不定;寒邪偏盛,则痛有定处,得热便痛减等。治则上,消渴痹宜以补为主,攻补兼施;而痹证则宜用泻法。

10多年过去了,中医针灸在糖尿病神经病变方面又有许多发展,但过去的一些回忆总是那么清晰和亲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