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西厢》真伪之争证明了什么?
(2023-07-26 17:18:24)
标签:
《何必西厢》《儿女英雄传》雍正甲寅仲夏桐峰外史毛西旁一眼假 |
分类: 公开发表 |
清代吴语弹词小说《何必西厢》(又名《梅花梦》)文中提到《红楼梦》而受学界注目,盖因序文有《雍正甲寅仲夏桐峰外史谨序》引起争议。雍正年序文提到红学界认定的乾隆期《红楼梦》让人有时光错乱之感,学界纷争也就在所难免。在专业古籍版本界集体沉默的时候,有民间学术爱好者(如“九峰真人”、“郑无极”等人)在网上发文予以考证、探讨,发出不同的声音,无论对错,对繁荣中国文化都是件好事。前段时间,笔者也对《何必西厢》与《红楼梦》之间的关系作过文学对比,结论是《何必西厢》在立意、取名、文字、情节等诸多方面因袭了《红楼梦》部分内容,由于两者之间文化水准的巨大差异,只能是前者抄袭了后者。
以“九峰真人”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何必西厢》是真本,作者是康雍诗人顾于观,序文作者是康雍苏州文人王尧瞿,无造伪之嫌;郑无极则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现代人造伪本。郑文从纸张材质和印刷质量、晚清文人所述“近时弹词小说”等相关记载、晚清画家丁柔克斥之为“浪费笔墨”、桐峰外史序文与《儿女英雄传》(同样提及《红楼梦》)序文为同一年,因有比照造假之嫌等四个方面,认定《何必西厢》是造伪本。郑文认为作者和序文作者是同一人,即乾嘉期涪陵人周兴峄。
另有网名“风临酒把2”发文考证《何必西厢》一幅绣像图咏落款“煦斋”其人,认定为乾嘉人索绰络·英和,结论为:能确定的是,英和在嘉庆五年的《何必西厢》出版以前就看过此书和插图,只是他所生活时代,不能为作品出现更早提供帮助。
据郑无极所说,现藏于国家图书馆的《何必西厢》版本,是由四川乐山学者毛西旁、毛郞英父子发现的。并说:至于具体的伪造者究竟是谁,究竟是毛西旁、毛郎英父子,还是另有其人,则尚待进一步研究。
笔者对毛西旁、毛郎英父子一无所知。上网一查,原来毛西旁是乐山文化名人,对其评价颇高,赞为:“在乐山历史资料的发掘、收集、整理研究上,毛西旁先生可以说得上是一位集大成者,一位只知默默耕耘、不求任何回报的前驱者。”对这样一位文化前辈,郑无极仍怀疑其品行(当然没有肯定),实在让人无语。造伪是有动机的,郑无极所说的毛氏父子或另有其人,他们将《何必西厢》推前造伪,又有什么目的呢?现代人造伪无非为钱,但是他们印刷出版该书了吗?显然没有任何迹象。笔者百思不得其解,只能求教于郑先生及其认同者了。
笔者将当前学界对《何必西厢》真伪争议的一些情况客观转述如上,不设褒贬。但笔者也有最起码的文化常识,我们不谈作者是康雍人顾于观还是乾嘉人周兴峄,序文是王尧瞿还是周兴峄所撰,就此现象,不得不作出一个灵魂拷问:
当今红学界不认同《何必西厢》或《儿女英雄传》序文内提及的《红楼梦》而视为造伪,因为他们一致认定《红楼梦》是乾隆时期曹雪芹的作品。反之,《红楼梦》如是康熙年间作品,造伪之说就无从谈起,没人去争论了。造伪之说根据《红楼梦》出现年代而更定,也不足为怪。问题的关键在于:假设《何必西厢》或《儿女英雄传》是造伪本,现代人是没有任何理由去给一本古籍造伪的,要造伪也是《何必西厢》出现以后的清代年间,或为销路,或为抬高书籍身价(如“明史案”),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必要争论,《何必西厢》和《儿女英雄传》都不是文化巨著,象《红楼梦》那样值得有人去造假以待价而沽。如是问题来了,在我们现代红学家的眼里和认知里,《红楼梦》是乾隆期的产物,是曹寅孙子曹雪芹的作品;如果整个清朝期人的认知里对《红楼梦》产生的时代与今人是一致的,你造个雍正年作者序文放在书首,这不是“一眼假”吗?盗亦有道,假亦有度,“一眼假”的东西造伪者会做吗?这充分说明在清朝人的普遍认知里,《红楼梦》绝不是乾隆年间的作品,只能是更早;就好比现代人出版一部盗版本《平凡的世界》,为广开销路和提升品位,书前插一篇鲁迅为该书所写序文,你是什么感觉?不是“一眼假”吗?正因为清代人一致认为《红楼梦》是雍正年之前的作品,才会出现以雍正文人名义作序文的造伪本,这个道理不是明明白白吗?
所以,我们现代人研讨文化古籍,不能以现代人的感知感悟去探寻未知,而是要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去寻求真相。请问郑无极先生,你敢说《红楼梦》不是康熙时期的作品吗?你考证的《何必西厢》造假案不就恰恰证明了《红楼梦》是雍正以前的作品吗?
前一篇:请取消“敏感词”!!!
后一篇:《罗刹海市》是首泄私愤的低俗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