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为什么要将鲜荔和真卿墨迹一起送探春?
(2023-05-13 23:17:52)
标签:
荔枝颜真卿洪昇巴巴的玛瑙 |
分类: 公开发表 |
洪昇是《红楼梦》的原创者,在满世界曹雪芹的红学界都是一股逆流,被曹学长时间洗脑的人们一听就由衷产生反感。其实不止洪昇说,凡有持不同意见者,就会被人揶揄、抨击,习惯成自然,也无可厚非,只能说舆论宣传工具的强大。笔者在这里苦口婆心地奉劝红学爱好者抽出点时间了解一下土默热红学的基本学术内容再作判断。土默热红学有一重要观点,即《红楼梦》是《长生殿》的旧瓶装新酒,杨贵妃是女主角,钗黛合一,自然是杨的化身。杨贵妃最让人诟病的一大传说是喜食荔枝,“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唐国史补》)杜牧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让人齿冷千年。你说《红楼梦》是洪昇作品,书内有反映杨贵妃这一重要特征吗?笔者的回答是:当然有,不然就不是洪昇的手笔。
近来有一位叫“箫疏篱畔”的网友(哔哩哔哩网名叫“洪升红楼梦”,上网可查到),在网上发布一篇学术文章,开首有如下一段话:
《红楼梦》作者并非曹雪芹,也不是吴梅村,而是清初钱塘人洪昇,他也是《长生殿》的作者。
......
神秘的平行影射现象。
《红楼梦》作者是洪昇,证据十分确凿,又很隐蔽:
因为《红楼梦》创作时,十分谨慎的洪昇预留了系统性暗语密码(识别码),以防他人假冒(曹雪芹涉嫌假冒了作者的身份)。
《红楼梦》的系统性暗码,是与《长生殿》连接的,而且是平行同步连接。 比如:红楼梦第18回对长生殿第18出,19对19,直到50回。
接着作者举了前十回的例子(网上可查阅,“知乎”也有)。因为费脑、耗时、艰苦,没有再举以下例子,打算出书来证明。最后结语说:
可见,《红楼梦》与《长生殿》这两部作品是姐妹花,互为影射,同步影射。
建议《红楼梦》研究者:研究洪昇,好好研究《长生殿》。
可以说离开《长生殿》,任何人都看不懂《红楼梦》。
这位网友肯定不是土默热教授,笔者也不知究为何人。笔者今提此人,是因为下面要说及的也是影射之文,洪昇不可能在红楼故事中大写贾府历经千辛万苦差人从两广或福建送荔枝来,这样写时人都可知作者是谁,只能从细节描写中伏笔一二,唯解味者知其味也。
荔枝,亚热带植物,古时主要产地在两广、福建和四川,不要说在北方不可能出产,就是江浙一带也不生长,理所当然是地方特产。荔枝被誉为“果中皇后”“人间仙果”,极难保鲜储藏,远离产区的人不要说品尝,见也没见过。物以稀为贵,有人说《红楼梦》描写的地域在北京,他们以为落泊的曹家余威赛贵妃,还有人效仿唐使接力赛,为尝荔枝,“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真是莫大的讽刺。据清宫有关档案《哈密瓜蜜荔枝底簿》记载:“乾隆二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交来荔枝二十个,随果品呈进。上览过,恭进皇太后荔枝一个.....。赐皇后、令贵妃、舒妃、庆妃、颖妃、忻嫔、豫嫔、郭贵人、和贵人、瑞贵人,每位鲜荔枝一个。”皇太后余下妃嫔只分到一个,谁还有份?当然,也有人说是描写曹家在南京的生活,在清初,大热天,从广东把鲜荔枝弄到南京来,也绝非易事,那时候,没汽车,更没火车,应该也没制冰等有效保鲜措施,可能走水路是最好的渠道了,但到了南京,非腐即枯,能称上“鲜荔”两字吗?白居易曾在《荔枝图序》说:“荔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称荔枝摘下后:“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所以,曹雪芹吃没吃过荔枝是要打大大的问号的。《红楼梦》写荔枝更多的是隐喻、象征,也情有可原。有关荔枝的描写主要在第二十二回(虚写)和第三十七回(实写)里。
第二十二回贾母首出灯谜“猴子身轻站树梢”,谜底是荔枝;有人说,此谜底谐音“离支”,此话不假,蔡义江先生也如是认定。现在,我们来看《长生殿》是如何描写荔枝的。洪昇毫不避讳描写帝王为了宠幸贵妃而给平民百姓带来的血泪辛酸,第十五出戏《进果》就是表现杨贵妃为吃鲜荔,奉上命的使臣快马加鞭接力送荔枝的场景。戏开首的唱词,洪昇要命地不写“荔枝”,而“巴巴的”写了“离支”:
一身万里跨征鞍,为进离支受艰难。上命遣差不由已,算来名利怎如闲!巴得个到长安,只图贵妃看一看。
当然,荔枝古时称“离支”,不是洪昇的发明,西汉时由司马相如首称,东汉时已称荔枝,明清更不会叫“离支”了。洪昇有意这样写,《红楼梦》里又以“荔枝”寓“离支”,两者如此合拍也不是偶然的。到了三十七回,袭人寻碟子时与晴雯有如下一段对话:
(末鞭马重唱前“巴得个”三句急上,冲倒小生、净下)......(作摸着小生介)呀,这是老的,怎么不作声,敢是踏昏了?(又摸介)哎呀,头上湿渌渌的。(又闻手介)不好了,踏出脑浆来了!......原来一个算命先生,踏死在此。(净起斜福介)只求地方,叫那跑马的人来偿命。(外)哎,那跑马的呵,乃是进贡鲜荔技与杨娘娘的。
以上戏词,有两处地方值得玩味,一是洪昇反复用了“巴得个”这个词,这个词有“期望”“偏偏”“单单”等释义,连想起袭人所用“巴巴的”之词,是否有某种联系?二是送荔枝使臣的马踩烂了算命人的脑瓜,“玛瑙”谐音借指“马”和“脑”更贴近作者的用意,说明洪昇借助王世贞“玛瑙”诗是一箭双雕。说到这儿,有人会急了,请稍安勿躁,我们接下来看。鲜荔无比珍贵,连皇帝老儿也只得几颗,太后以下妃子以分得一颗为幸。贾府的荔枝由谁来分配的呢?不是老祖宗贾母,而是由宝玉“见赐”,探春给宝玉的花笺清晰分明:
......昨蒙亲劳抚嘱,复又数遣侍儿问切,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何痌瘝惠爱之深哉!......
中国古代一流书法家少说也有上百个,作者为什么独挑颜真卿字帖并鲜荔赐予探春?上文说了 ,无论是南京还是杭州,官宦家庭都不太可能吃到鲜荔,贾府的荔枝只能是一种隐写,影射着某事,这某事当指“妃子笑”轶事。作者不选王羲之、欧阳询、柳公权,单挑颜真卿,只因颜真卿与杨贵妃有关,与安史之乱有关。颜真卿,西安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因得罪杨国忠贬为平原太守。时逢安史之乱,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一度光复河北,被推为盟主。光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安禄山范阳起兵势如破竹,一举攻陷河北诸郡,只有颜真卿把守的平原城防守严密。唐明皇曾叹息河北二十四郡没有一个忠臣,当闻讯平原郡仍在死守,感叹道:“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见《旧唐书》),意为“我不知颜真卿为人如何,原来如此出色!”城危关头,颜真卿统率军队,在城西犒劳士兵,慷慨陈词,涕泪横流,全军感奋。叛将李希烈曾对他威逼利诱,遭其拒绝,终被绞死,三军痛哭。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自有其崇高地位,但在国家生死关头威武不屈,表现出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他的忠义大节,更被后世颂扬。宋人徐钧有诗曰:“一曲霓裳失太平,渔阳鼙鼓暗风尘。君王只识杨丞相,不识平原老守臣。”这是对颜真卿及其时代最好的总结。《红楼梦》作者此时将鲜荔与颜真卿并列示人,难道真如大多数红学家想象的那么就事论事吗?荔枝与颜真卿背后的故事才是真谛。《红楼梦》没有闲笔。
文章写到这儿,质疑、讽刺之声肯定接踵而至。这不是红学研究中的附会、索隐老套路吗?我们冷静下来,仔细推敲作者此时的心理。如果这是曹雪芹,可以胡天海地,任你驰骋想象,作什么推测都行,反正没有东西可作对比。但是,这里说得是撰有《长生殿》的洪昇,我们只能顺着他的思路推进。红楼故事描述江南士族家庭生活,要把千里接力送荔枝的元素加进去几乎不可能,只有通过一些隐晦写法来暗示。我们梳理一下作者提供的线索,从贾母的谜语“离支”,到用“玛瑙”谐音“马脑”,直至“鲜荔并真卿墨迹”,用“见赐”隐喻明皇御赐贵妃荔枝终至“安史之乱”的一条线,无比巧妙地埋伏了开元天宝遗事。不这样写,根本无法表达“旧瓶装新酒”的意蕴。我们重温一下“箫疏篱畔”网友举出的十则事例,就会明白作者不得不这样写的无奈之举,也是巧思之举。而“玛瑙”和“鲜荔并真卿墨迹”就是作者预留的暗语密码(识别码),以防别人假冒。书中的影射法不止这一例,几乎涵盖了八十回全书。
比如,探春排行老三,人称三小姐,对应了《长生殿》里杨贵妃的三姐“虢(音guo)国夫人”。当刘姥姥领着板儿来到探春房中,板儿看到绣着花卉虫草的纱帐时喊了声“蝈蝈”,还挨了刘姥姥一巴掌。你不感叹此影射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吗?都是巧合、附会?曹雪芹会这样写吗?
如果还不信,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作者即使不是洪昇,就算曹雪芹吧,他完全可以不写荔枝(无论北京还是南京,除了皇家,都不可能食用荔枝,不符合写作取材原则,只显虚假),就写南京珍馐水果“肤赤如血”的姚坊门枣或“色烂若红靺鞨”的灵谷寺樱桃,配上羊脂白玉碟子,一样美丽好看上档次,还可信;可以不写颜真卿,写柳公权、米襄阳也无妨呵,同样可以表达探春书法欣赏水平的高雅。可是作者偏偏是洪昇,不写玛瑙、鲜荔配颜真卿不足以表达作者心中挥之不去的杨贵妃情结,不写就不是从《长生殿》到《红楼梦》血脉传承,不写就不是洪昇!这就是宝玉为什么要将鲜荔和真卿墨迹一起送探春的真正原因。
附“箫疏篱畔”所举前十回事例原文:
红楼梦第一回,长生殿第一出。
红楼梦第一回,说到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前生,神瑛侍者与绛珠草有"宿缘"(灌溉之恩),三生石的传说暗示宿缘。
长生殿第一出«传概»,有也有"宿缘":
天(宝)明皇,(玉)环(妃子),宿缘正当。
解释:文中藏有"宝玉"二字,还有"妃子"
(妃子暗示林黛玉,潇湘妃子)。
也就是说,"天宝明皇,玉环妃子,宿缘正当",事实上是一语双关的,既说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宿缘,也"同步影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宿缘"
(神瑛侍者对绛珠草的灌溉之恩)。
2)玉人
红楼梦第二回,长生殿第二出。
红楼梦第一回,贾雨村看上娇杏,中秋夜对月咏怀,诗句"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玉人,即娇杏。
到了第二回,蟾宫折桂的贾雨村,立即娶了"玉人"娇杏。生男孩,扶正。
而长生殿第二出«定情»,杨玉环被扶正,册封为贵妃。
长生殿第二出末尾下场诗句,恰恰有"玉人"一语双关:
长倚(玉人)心自醉。
这句诗,也适合贾雨村,因为玉人娇杏已经扶正。
这就是同步影射。
3)张如圭,张守珪。
红楼梦第三回,长生殿第三出。
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进京的缘起,是张如圭透露起复旧官,贾雨村才有了进京都。
长生殿第三出«贿权»,就是张守珪(安禄山义父)解送安禄山进京的。
也就是说,安禄山进京的缘起,是张守珪。
张如圭,张守珪,两个人的名字,何等相似,而且都是进京的缘起。
再次同步影射。
4)胭脂记。
红楼梦第四回,长生殿第四出。
红楼梦第四回,提到英莲眉心有胭脂记。
长生殿第四出«春睡»,杨贵妃化妆,也在眉心处点上胭脂:(原文):
[祝英台]:(贴)再点上这胭脂。
(旦)注了红脂,(老)请娘娘画眉。
再次同步影射。
5)玉带,金簪。
红楼梦第五回,长生殿第五出。
红楼梦第五回,有判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玉带,金簪)
长生殿第五出«禊游»有:
金貂玉带蟒袍新。(玉带)
(净)是一枝簪子。
(丑看介)是金的。(金簪)
再次同步影射。
6)云雨
红楼梦第六回,长生殿第六出。
红楼梦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讲男女偷情。
长生殿第六出«谤讶»,也有男女偷情,而且也是云雨。(原文):
云翻和雨覆,蓦地闹阳台。
讲的是唐玄宗与虢国夫人偷情。
再次同步影射。
7)送宫花。
红楼梦第七回,长生殿第七出。
红楼梦第七回,讲的是周瑞家的送宫花
这里,送,指赠送;宫花,指头饰。
长生殿第七出«幸恩»,也是送宫花。
(长生殿原文)
禀夫人,不好了,(宫花)贵妃娘娘忤旨,圣上大怒,命高公公(送)归丞相府中了。
这里,送,指请遣送出宫;宫花,指杨贵妃。
宫花,古诗文多指宫女,最明显的是元稹诗句:
"宫花寂寞红"。
再次同步影射。
8)刀子嘴林黛玉的暗示。
红楼梦第八回,长生殿第八出«献发»
红楼梦第八回,说的是黛玉去梨香院探宝钗之事。
林黛玉是红楼梦书中说话尖酸刻薄的女孩子,最有名的是说刘姥姥是"母蝗虫",那是后话。
其实早在第八回,林黛玉说话就十分刻薄,典型的刀子嘴,说话伤人(原文):
(林黛玉对劝阻宝玉喝酒的奶妈李嬷嬷的对话)
"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杯,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知。”
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说道:“真真这林姑娘,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刀子嘴伤人)。你这算了什么呢!”
林黛玉这段话确实伤人,几乎是说薛姨妈不该赖在荣国府不走。
解读:这段文字,我认为是故意为"同步影射"长生殿第八出«献发»中的一句下场诗句而写的:
中含芒刺欲伤人。
换个角度解读也可以:"中含芒刺欲伤人"这句话,一语双关,平行影射红楼梦第八回那个刀子嘴林黛玉。
9)倒霉的奴才。
红楼梦第九回,长生殿第九出。
红楼梦第九回,说到贾宝玉要请上学,来向贾政回报。
贾政不信贾宝玉真的是去读书,认为宝玉不过是去玩(确实是玩)。
贾政问跟宝玉的是谁,这时李贵(李嬷嬷的儿子)进来了,看到李贵,贾政没好话,一顿训斥:
(原文)
“你们成日家跟他上学,他到底念了些什么书!倒念了些胡言混语在肚子里,学了些精致的淘气。等我闲一闲,先揭了你的皮,再和那不长进的算帐!”
贾政的训斥,把李贵吓得屁滚尿流。
出来后(原文)
李贵等一面掸衣服,一面说道:“可听见了不曾?先要揭我们的皮呢!人家的奴才,跟主子赚些好体面,我们这等(奴才,白陪着挨打受骂的)。从此后也可怜见些才好。”
注意这段文字,关键是"奴才白陪着挨打受骂"。
这是一句暗语。
对照长生殿第九出«复召»,有两个奴才就无缘无故被唐玄宗打了一顿:
情节大意的(因为原文篇幅长,只说大意):
杨贵妃被撵出宫,唐玄宗茶饭不思,这时,有两个小太监(奴才)来请皇上吃饭,看歌舞。
因杨贵妃已经遣送出宫,唐玄宗心情不爽,无缘无故把两个小太监各杖打了一百,拿奴才出气。
也就是说,红楼梦这边的李贵这句话"奴才白陪着挨打受骂",其实是一语双关,兼带同步影射«长生殿»第九出那两个倒霉的小太监(奴才)。
10)神奇的张太医。
红楼梦第十回,长生殿第十出«疑谶»。
红楼梦第十回,讲到秦可卿生病,经冯紫英推荐,请来了一个医术高明的张太医。
秦可卿的丈夫贾蓉说要给张太医介绍秦可卿病情。
张太医很牛,说先不用介绍病情,我先把脉,看看说得对不对。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
牛人张太医只用了"切",就把秦可卿平时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月经不调,经期拉长的症状全都说对了。(这叫做对过去了如指掌)
看过病,开了药方,贾蓉问张太医,这病能不能治。
张太医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看医缘,不过,"这一冬不相干"(秦可卿当年冬天不会死)。
从第十二回贾瑞的故事,我们知道,贾瑞过了腊月春回才死的,秦可卿比贾瑞死得更晚,可见,张太医说"这一冬不相干"是说对的,秦可卿冬天没死。
这段文字其实是告诉读者,张太医对秦可卿的(未来),也是预测对的。
我之所以如此详细分析张太医对秦可卿(过去的)病情了如指掌,而且对秦可卿的(未来)有神奇预见,是为了让大家知道,红楼梦真正要说的是,张太医是个"知过去,知未来"的人。
以上是红楼梦第十回的情节。
现在,对比长生殿第十出«疑谶»。
在长生殿的«疑谶»剧中,恰恰有一个神奇的道士李遐周(历史上真有其人),曾经在一个酒店墙壁是写下一首预言诗,当时人们不知道其用意,到了安史之乱,杨贵妃命丧马嵬驿,郭子仪才恍然大悟(第三十五出),原来,道士李遐周道士那首诗是"句句应验"的谶语诗。
在长生殿第十出中,提到道士李遐周时,用了一段文字:(原文,郭子仪台词):
我闻得有个术士李遐周,(能知过去未来),必定是他了。
也就是说,红楼梦第十回,有个能知过去未来的张太医。
长生殿第十出,也有个能知过去未来李道士。
红楼梦那个张太医,文中并没有明写他"能知过去未来",我是根据文本,归纳抽象出来的。
张太医知道秦可卿的过去(饮食,睡眠不足,月经不调),也知道秦可卿未来(今冬不会死)。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我细读长生殿第十出李道士的描述:
"我闻得有个术士李遐周,能知过去未来。"
然后在对应的红楼梦第十回中领悟并找出一个张太医,经过反复研读,确信张太医确实是"能知过去未来"。
特别是秦可卿今冬没死(知未来),我是根据比秦可卿死在先的贾瑞的死亡时间(冬去春回)推测出来的。既然贾瑞冬天没死,秦可卿冬天当然也没死,也就是说,张太医说"今冬不相干"这句话,没问题,这就是"知未来"。
这是我解读红楼梦与长生殿的平行暗示密码时,最耗时,最用脑的一个解读,十分艰苦。
但我认为,这是一个十分隐蔽,但有经得住推敲的平行影射。
以上是红楼梦前十回与长生殿前十出之间,在同一位置(回目数)的精准的平行影射。
其实,看到这里,任何人都不会认为红楼梦与长生殿之间的平行影射是偶然。从概率上来讲,不可能有十个地方,相同的位置,都有平行影射。
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例子。更何况这种平行影射,一直延伸到第五十回/出。
«红楼梦»与«长生殿»就是这样从第一回/第一出一路平行影射,直到第五十回/五十出结束。
由于«长生殿»只有五十出,«红楼梦»的平行影射只能就此打住。(精力有限,今天暂时写到前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