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是真名实姓吗?——从苗怀明的《曹雪芹》说起
(2019-04-08 23:43:49)
标签:
“曹雪芹”苗怀明《红楼梦》文字狱智商 |
近读苗怀明所著《曹雪芹》一书,疑惑丛生,不由得笔者提出“‘曹雪芹’是真名实姓吗?”这样的问题。苗怀明,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小说网创办人及主持人。写有若干红学著作,也算是红学家了。苗博导一向以系统学过中国文学史自居,居高临下,俯视草根,调侃民间红学爱好者,这从他的相关红学文章中都可以读出来,无须举例争辩。主流红学界一致认定“曹雪芹”是真名实姓,苗怀明的大作《曹雪芹》可作一范例。他的书中有这样一些文字,笔者不嫌烦赘,抄录如下:
从某种角度来说,《红楼梦》如同一部无法读懂的天书,里面充满了太多的谜团。对于它的作者曹雪芹,我们所知甚少。这位优秀的作家除了《红楼梦》外,再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除了他的朋友写过几首以他为吟咏对象的诗歌外,再找不到有关他的直接记载了。资料的严重缺乏让研究者们感到头痛。
令人奇怪的是,既然承认“资料的严重缺乏”,那些红学家们(包括苗教授)又凭什么写出一部部
、一摞摞丰富而生动的曹雪芹传记来的?回答只有一个:生编硬造呗。怪不得苗怀明在介绍敦氏兄弟与曹雪芹关系时可以信口雌黄说他们年龄相仿(敦诚大了曹雪芹19岁,完全是两代人的距离);敦氏挽诗中明明说曹雪芹“四十萧然太瘦生”,苗书中偏偏要让他活到五十岁。难道这就是一个自称系统学过中国文化、看不上草根爱好者的大教授对待学问认真、严谨、负责任的态度吗?曹雪芹究为何人?苗书中接着写道:
我们对曹雪芹的高祖、曾祖和祖父都了解得相当清楚,但他的父亲却始终无法确定是谁。说起来这似乎有些可笑,却是一个真切的事实。......按照清朝的制度,像曹家这样的皇家奴才,如果有重要家庭成员出生的话,都
是要向朝廷报告的。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看到曹頫有这方面的报告。
请看,我们的红学家们一方面明明知道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证明曹雪芹的身世,一方面又毫无道理地宠幸他,发扬“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编造甚而捏造出曹雪芹苦难、艰辛的一生,树立起这么一个经不起推敲的“伪人”,这才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大的悲哀。
回过头来再说说主流红学界是如何认定“曹雪芹”这个真实姓名的呢?苗书的说法比较典型,还是将他的原话抄录如下:
从《红楼梦》一书的相关内容来看,它并不想隐瞒作者的姓名,而且明确地告诉读者:本书的作者就是曹雪芹。
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真实姓名昭告天下呢?苗书是这样解释的:
曹雪芹是希望读者知道作者身份的,他虽然使用了石头作者、空空道人传书这种艺术手法,但他并不想含糊作者问题。毕竟这部小说凝结着他十多年的心血,在短暂的人生中,能有几个十年?他之所以特意署上自己的名字,说明他对自己的作品很有信心,相信它并非“荒唐言”,而是能够永久流传的,他渴望后人能真正解味,读懂隐藏在作品中的“辛酸泪”。否则,如果真的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姓名的话,他可以很容易地做到,完全没必要点出“曹雪芹”这个名字。
请看,
这就是主流红学界给出的如此 “弱智”的答案。没错,作者历经十
年,写成这样一部血泪之作,当然不愿湮没自己的辛劳,他自有在书中埋下了众多作者的线索、伏笔,但还不会蠢到将自己的真名实姓堂皇、公然地大写在书上昭示天下,在那样的一个封建专制的社会里,不但会连累自己,也会祸及子孙、家人,无论什么原因,作者都不会这么做的。我们先不说在清朝(尤在初期)小说因在文坛不入流,作者一般不会署上真名,就以下三个原因,《红楼梦》作者都不会亮出自己的真实姓名:
一,乾隆时期是中国文字狱达到最高峰的时期,翻一翻清代文字狱史,算一算具体数字,就什么都清楚了。曹家已是罪臣之后,惶惶不可终日,如履薄冰,曹家后人更不可能躲在“黄叶村”终其十年撰写反书,在书上大写“大明宫”、“日月双悬”、大骂“宝皇帝”、“异族”这样招致株连九族的文字,甚至连“蓄辫”、“放小脚”这样在清朝比较敏感的生活行为也不敢描述清楚,所以,《红楼梦》出现后,有满人指出此书是糟踏满清、有“碍语”。反倒是我们后来的红学界都成了盲人、瞎子吗?
二,《红楼梦》作者为了隐藏自己,千辛万苦,绞尽脑汁,招数频出,不交代清楚朝代年纪、地舆邦国;故事叙述中更是使用了种种“烟云模糊”法,企图掩盖要表述的现实中真实的人物和事件。现在好了,一下子把自己的真实姓名亮出来,何况曹家并不是一般家庭,在京城、在官场或文坛,众所周知,无人不晓,今天我曹雪芹、曹寅的孙子写了《红楼梦》这样一本书,里面写得就是我,我的家庭,你们别猜了。前面所做的一切都是掩耳盗铃、贼喊捉贼。这符合事物的逻辑吗?是事实吗?“曹雪芹”如此伟大,署名时又如此弱智,是不是和你们红学家一样的智商啊?简直让人齿笑三天。
三,书中在交代“曹雪芹”时,同时又写了“吴玉峰”、“孔梅溪”两人。如果“曹雪芹”是真实姓名,“吴玉峰”、“孔梅溪”又是谁?按主流红学的逻辑,这俩人更不应该是化名,作者都是真人真姓了,陪衬人物却是化名,这也符合逻辑吗?事实是,至今红学界也没认定“吴玉峰”、“孔梅溪”究竟为谁,何方人氏?“曹雪芹”的认定比无关紧要的人都快,岂非咄咄怪事?
从文学史上作品的署名现象分析,从作品的内因外在入手,从事物的逻辑、规律鉴定,从正常的思维出发,“曹雪芹”之名都不可能是真名实姓。可我们的主流红学界反其道而行之,偏偏不信规律、不信事实,以假作真,以次充好,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件最为怪异的事件。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呢?还是以苗怀明的书来回答吧,他的话似乎可以代表绝大多数红学家的心声:
无论研究者怎么努力,他们能提供给我们的只有曹雪芹的背影,一个轮廊还算分明但细部却相当模糊的背影,曹雪芹的真实面目我们也许永远都看不到。这固然是个缺憾,但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这样,我们每人心目中都会有一个独特的曹雪芹,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曹雪芹。
这话粗看好象没毛病,但细想,正是这样冠冕堂皇的借口,产生了多少个“红学家”?他们兜售了多少只属于他们自己的所谓的“学术成果”?红学著作汗牛充栋,堆积如山,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只属于个人的“发明”、“创造”、垃圾,污染着我们的文化。苗书中还说:“《红楼梦》的魅力也正在于此,越是不知道的,人们越想知道,如果什么都了解得一清二楚的话,也许《红楼梦》的研究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热了。”这是一个正统、博导所说的话吗?我们研究的目的是越模糊越好吗?不是揭示真理、揭示真相、还事情的本来面目吗?怪不得当土默热红学揭示了《红楼梦》的本真、还原了洪升是唯一著作权人的时候,会有那么大的阻力,原来主流红学界并不欢迎有人揭示真相,这妨碍了他们的行为、目的。谁揭示了真相,就没有推销他们“心目中一个独特曹雪芹”的机会和场地了,这是他们能容忍的吗?
事实无情地告诉我们,“曹雪芹”只是一个化名,或者作者亲属中极少人知道的一个曾用名,所以,“曹雪芹”也不可能是《红楼梦》真正的作者,在曹家中找不到这样一个“孙子”也是自然的事情,苗怀明在两难寻找中的哀叹也就令人同情。硬编胡造终究要流产、终结。学术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还原事实、真相。让那些越研究越糊涂的人见鬼去吧,云开雾散的红学春天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