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珠草”、“神瑛侍者”和樱桃的前世今生
(2019-02-04 20:35:01)
标签:
绛珠草神瑛侍者樱桃红玉杨贵妃 |
《红楼梦》里有两个著名的神话性虚拟人物,即“绛珠草”和“神瑛侍者”,分别就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前身。这个定位已无需再来强辩和证明,从来都是红学常识。“绛珠草”和“神瑛侍者”的神话起因没有来源,是作者的自创,“绛珠草”因得到“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得以久延岁月。后来受天地精华,雨露滋养,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终日游于离恨天之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这“离恨天”与“灌愁海”之说却有来源,即来之于洪升原创的《长生殿》,这是谁也否定不了的客观事实。这样两位虚拟人物,既然与《长生殿》有联系,那么“绛珠草”和“神瑛侍者”之名是否也来之于《长生殿》呢?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先说“赤瑕宫神瑛侍者”。“赤瑕”两字,《说文》注解为“玉小赤也”,即玉中的红斑点;司马相如《子虚赋》注解为“赤玉也”,即“红玉”。而“瑛”又解释为“红玉”,古典、古诗中常与“赤瑛”连用。下文会再作进一步解释。再来说“绛珠”,无论从脂批的提示(在作者介绍“绛珠草”、“神瑛侍者”及林红玉时脂批都直指“红玉”)还是从字面上解释,都是隐指“红玉”,这也是常识性的东西了。很显然,无论是“绛珠草”还是“神瑛侍者”,都与“红玉”有关联,作者清清楚楚地表明着两者都是“红玉”的化身,准确地说,前者为“红玉”,后者为“红玉”的侍者。这样的解释,无论单纯从文字的词意上还是神话的起源上都是说得通的,也是不二的注释,难道还有别的什么歪门邪道的说辞吗?
有关“绛珠”究竟为谁,红学大佬周汝昌另有一说,他在多本红学著作中选录有“绛珠之谜”一文,其中有如下一段话:
那么,从根本看看“绛珠”是怎么回事吧。多年前我就指出:此二字的来历出自雪芹祖父曹楝亭的一句诗:“瑛盘托出绛宫珠”,这是咏樱桃的名字。原来,此典出自《酉阳杂俎》,说汉武帝宫中,五月进樱桃荐新之时,是用瑛盘盛着,瑛乃红色之玉,故果与盘一时成为同色之美谈。
然则,大观园中群芳各有所喻,是谁曾有樱桃之比呢?请注意:只有湘云一人,别无二个。
周汝昌举出的例子是牙牌令中湘云得到的牌副儿是“樱桃九熟”,三张牌共九点,全副满红。也就是说,作者隐指的“绛珠”是湘云。此论一出,著名作家聂绀弩先生就曾说“周汝昌根本不懂《红楼梦》”,话虽如此,周先生因曹学思维而对某些论点出现偏执也属正常,但他的古文知识是称得上大师的。康熙与曹寅的《樱桃》诗分别是这样写的:
初夏含桃味早全,西山结实弱枝连。赤瑛充荐休言过,丹色浓浓众果先。(康熙)
上苑新芳供御厨,承恩赐出绛宫珠。风吹杏酪尝初暖,日映瑛盘看欲无。(下略。曹寅)
“绛宫”是地名,原意为神仙住的宫殿,将“绛珠”解释为“绛宫珠”,望文生义,有点牵强。但樱桃与赤瑛相关却是典出有名,宋代诗人宋白、陈与义都有类似的诗词留给后世:
鱼龙百戏闹嘈嘈,戏罢珠楼日色高。移入芳林排小宴,赤瑛盘里进樱桃。(宋白)
四月江南黄鸟肥,樱桃满市粲朝晖。赤瑛盘里虽殊遇,何似筠笼相发挥。(陈与义)
由此可见,“神瑛侍者”的“瑛”字,确实与樱桃有关,源头出自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周先生所指准确无误。但是他说“绛珠”的来历出自曹寅诗是要打问号的,因为樱、瑛同色的典故早已有之。樱桃,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就有种植,因其红润、甘美而被古人视为祭祀宗庙的首选时鲜供品,在古诗文中历来有玛瑙、朱樱、红珠、赤玉等称呼,所以,将樱桃喻为“绛珠”、“红玉”是顺理成章的事,而将“绛珠”——“樱桃”——“红玉”赋予人物形象的历史上只有杨贵妃一人,《长生殿·春睡》一出戏里将这种关系描写得清清楚楚:
(旦)奴家杨氏,......早失怙恃,养在叔父之家。生有玉环,在于左臂,......漫揩罗袂,泪滴红冰。薄试霞绡,汗流香玉。......(贴)呀,娘娘花儿也忘戴了。(代旦插花介)好添上樱桃花朵。......(生)不要惊他。(作揭帐介)试把绡帐慢开,龙脑微闻,一片美人香和。瞧科,爱他红玉一团。
从《长生殿》及相关史籍里我们不仅知道杨贵妃有“红泪”、“香玉”、“红玉”等记载,也明确地知道她梳妆打扮时喜戴樱桃花。在
《长生殿·
收京》这出戏里,郭子仪率军扫平叛贼,收复京师,准备清扫陵寝,修葺宗庙,迎候上皇回銮致祭,作者洪升写下这样的唱词:
九庙灰飞,诸陵尘暗,腥膻满目狼藉。久阙宫悬,伤心血泪时滴。......(合)待春园,樱桃熟绽,荐陈时食。
《长生殿》的这些戏词、描写,难道还不能说明“绛珠草”、“神瑛侍者”和樱桃的源远流长、前世今生吗?还不能证明《红楼梦》与《长生殿》之间的同根同源、传承袭承关系吗?至于周汝昌将“绛珠”理解成湘云,严格来说,也不算误指,因为作者洪升在《红楼梦》中因担心看官无法读懂他的深意,不但设置了“钗黛合一”的写法,还将众多人物都赋予了杨贵妃的特质和灵魂,如秦可卿、晴雯、香菱、林红玉、芳官、金钏玉钏姐妹等人,当然包括了湘云,这种反复、强调的写法,倾注了作者多少辛酸和血泪啊,我们后来的红迷和红学专家们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作者在书中留下的这首苦心之作呢: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前一篇:梨花树的“功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