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慧纹”,《红楼梦》真正的谜语隐言

(2018-02-08 19:12:51)
标签:

谜语隐言

慧纹

璎珞

璇玑

《回文锦》

红学研究者不管是专业的还是草根的,谁也无法否认曾对这部为避讳文字狱作者设下的种种谜语隐言展开过无尽的想象和探索,其结果终归于自娱自乐,得不到逻辑和历 史的严苛检验。《红楼梦》究竟有没有难言之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并没有那些所谓的专家说的那么邪乎,只要掌握了土默热红学这把真正解开红学之谜的钥匙,大多数的疑惑都可迎刃而解。书中刻意描写的“十六扇璎珞摆件”,就是作者有意为之的谜语隐言,埋藏了真正作者的身份,这就是证据,就是文字铁征,谁也抹杀不了,否认不了!让我们重温一下笔者五年前写下的这篇文章——

                         “慧纹”的由来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讲的是贾府除夕祭宗祠至十五元宵夜贾母开夜宴的故事。贾母设宴之夜,作者很突兀地插叙了下面这一桥段:

 

这边贾母花厅之上共摆十来席。每一席旁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宫香。......一色皆是紫檀透雕,嵌着大红纱透绣花卉并草字诗词的璎珞。原来绣这璎珞的也是个姑苏女子,名唤慧娘。因他亦是书香宦门之家,他原精于书画,不过偶然绣一两件针线作耍,并非市卖之物。......每一枝花侧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词歌赋不一,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且字迹勾踢、转折、轻重、连断皆与笔草无异,亦不比市绣字迹板强可恨。......当今便称为“慧绣”。......有那一干翰林文魔先生们,因深惜“慧绣”之佳,便说这“绣”字不能尽其妙,这样笔迹说一“绣”字,反似乎唐突了,便大家商议了,将“绣”字便隐去,换了一个“纹”字,所以如今都称为“慧纹”。......

 

拉拉杂杂,当中结尾,无关紧要的文字笔者就省去了。仔细推敲这一段介绍,似乎与作者的叙事习惯不符,也与此夜的景色、氛围无关,查遍苏绣史上的人名和作品,更无慧娘及慧纹的记载,完全是作者的杜撰;连那位“好事”感叹的脂砚在本回也鸦雀无声,不作点评,着实奇怪;作者花了冗长的一段笔墨,郑重其事地介绍这璎珞的来历,百多年来,没有人对这段文字作过有说服力的解析,连探佚索隐者的解谜也付之阙如。难道这是作者的一段无关痛痒的废话吗?这么伟大的作家,也有如此不堪的赘笔?谁能告诉我们广大红学爱好者这究竟是为什么?

其实,这段介绍,就是告诉了我们读者,这部作品的真正作者是谁。作者煞费苦心地用他习惯的谐音、借代的手法,将他与他妻子再熟悉不过的典故和作品融化在这段文字里,从而再一次警告那些企图夺走他的著作权的人,你们放手吧,你们是没有脸来冒充《红楼梦》的作者的,而只有我,洪升,才是唯一的著作权人!

这段介绍,就是借喻了《回文锦》(又叫《织锦记》)的主要故事,洪升曾著有杂剧《织锦记》,这有确凿的史料记载,洪升写此剧还与他妻子黄蕙有关,有关这方面的介绍可参阅土默热教授的文章。那么笔者说这段文字就是借指《回文锦》,有什么根据吗?请看事实:

一,先简略介绍一下《回文锦》的故事来历:前秦时姑娘苏蕙,陈留县令苏道质的三女儿。传说苏蕙三岁学画,四岁作诗,五岁抚琴,九岁便学会了织锦。十岁刚过,即可描龙绣凤,琴棋书画的神韵,全被她运用到了织锦之中。远近乡邻将她的超人之才,传成了神话。后嫁于右将军窦真之孙窦滔。窦滔因厌战不从军令,被革职发配到流沙(今甘肃敦煌),又娶歌妓赵阳台作了偏房。后来,窦滔奉命出镇襄阳,本欲携妻妾同往,可苏蕙为赵妾之事赌气不从,窦滔只带着赵阳台赴任。苏蕙独守长安空闺,日子稍长,便感寂寞难耐。思念之情却是刻骨铭心,不由得悔恨当初的负气。悔恨之余,她便用吟诗作文来排遣孤寂的时光。后突发奇想,又经反复推敲构思,将所写诗词编排整理暗藏在29行、29列的文字里。把诗词织在八寸锦缎上。苏蕙把这副锦缎命名为“璇玑图”。当然了,“璇玑图”即“回文锦”。

洪升用“璎珞”借代“璇玑”,理由有三:1,璎珞与璇玑都是“王”字边旁,字体相近;2,璎珞的本意是美玉,后来才指用珠玉串成的颈饰;璇玑本来就是玉器名,即“琮”的别名;3,璎珞的形状大多是圈形的,而“璇”在“琮”中表示圆圏的部分(旋即转圈的意思)。用璎珞代指璇玑是再恰当不过的。

二,蕙与慧,读音完全相同。

三,苏蕙当然不是姑苏女子,这不要紧,洪升从她的姓上赋予她苏州籍贯。

四,苏蕙出身陈留县令之家,当然称得上“书香宦门”之家。

五,苏蕙把诗词织在八寸锦缎上,慧娘“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词歌赋不一,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将诗词织在锦缎上的传说,唯有苏蕙。

六,“且字迹勾踢、转折、轻重、连断皆与笔草无异”,这句话的解释就是回文。

七,璎珞一般是圈形的,或串有下坠的珠宝等物,在上面绣诗词,不是回文也是回文,奥妙就在这里。璎珞本是饰品,书中却描写成摆件,“紫檀透雕,嵌着大红纱透绣花卉并草字诗词的璎珞”,还“共有十六扇”,这种反常规的描写是有意的安排,与书中诸多反季节反常态描写的深意是同步而一致的(此话题笔者另文表述)。

八,生生将“慧绣”刻意改成“慧纹”,白纸黑字、耀眼醒目,没有别的目的,就是谐音“回文”,这还能假吗?

这八条理由还不够充分吗?难道偏要作者写成“璇玑”、“回文”才是证据吗?清朝人只有洪升写过杂剧《织锦记》,难道是“曹雪芹”要越俎代庖去隐写这段故事吗?有人看了本文后会不相信,说是笔者的附会,那么烦请你也附会一下,你能找出三条理由来解析你认定的答案,笔者也算服了,立马撤除本文,崇尚真理。

脂砚读到此处,唯有缄默不语,要不说什么都有可能露馅。这就是“慧纹”的真实由来,也是洪升著作权的铁证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