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朝定鼎”、“历百年”正解(顾跃忠)

(2016-01-05 20:10:15)
标签:

国朝定鼎

历百年

朝代年纪

地舆邦国

《红楼梦辞典》

引者按:今推荐一篇纯属以史料记载为主视角的红学好文。作者顾跃忠是浙江平湖的历史老师,专研历史几十年,是笔者尊敬的学者。看看顾老师是如何研究历史的,他的著述引经据典,入情入理,除了感佩,无话可说。

 

 

         土默热红学佐证之十六——也说“百年”

 

                          顾跃忠

 

《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写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时,“几个仙子”都怨谤警幻“何故反引这浊物来污染这清净女儿之境?”警幻仙姑向众姊妹解释道:“你等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如此嘱吾,故发慈心,引彼至此。先以彼家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终身册籍,令彼熟玩,尚未觉悟,故引彼再至此处,令其再历饮馔声色之幻,或冀将来一悟,亦未可知也。”

 论者往往以本回中的“国朝定鼎”、“历百年”作为《红楼梦》成书于乾隆年间的有力证据。近阅胡文炜先生《关于〈红楼梦〉成书的年代》一文,胡先生提出七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红楼梦》产生于乾隆年间,但基础性的证据依然只是本回中的“国朝定鼎”、“历百年”,其余六个证据都只是这个证据的扩充说明而已。

 那么,“国朝定鼎”、“历百年”果真能证明《红楼梦》成书于乾隆年间吗?我们不妨仔细考察一下。

 一、家族兴盛“百年”不是立国百年

    《红楼梦》文本中“宁荣二公之灵”对警幻说:“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这说的是他们的家族已经兴盛了“百年”,而不是说“国朝定鼎”已经百年。如若不信,请照小学语文课的要求对此话进行缩句,则可缩成“家历百年”,其中“家”是主语,“历”是谓语,“百年”是宾语。说的是家庭而不是国家,说的是家族兴衰史而不是国家建立史。至于“国朝定鼎”多少时间,文中没有交待,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可能是“百年”,也可能是数百年。

 退一步说,即便“国朝定鼎”与家族兴盛是同时的,那么这个“历百年”是否就可以证明《红楼梦》成书于乾隆年间了呢?也不能。因为要使这个证明成立,必须基于这样两个认识:(一)“国朝”是指清朝;(二)清朝开始于1644年。这样加上一百年,则为1744年,恰好是乾隆年间。

 但是,这个推理的前提是一个假设,即假设《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而曹雪芹所说的“国朝”当然是指清朝;而清朝开始于1644年,过一百年,就是乾隆年间;由此证明《红楼梦》成书于乾隆年间,再进而证明其作者是乾隆年间的曹雪芹。

 大家看,这样的推理实际上是一个循环论证。就好像要你论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你说因为这是一个三角形,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它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样的错误是多么可笑,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所以循环论证是被作为一种典型的逻辑错误的。但是我们的红学家恰恰是犯了这样低级的逻辑错误。

 二、与《红楼梦》文本的矛盾之处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说:“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

 红学家们都公认,《红楼梦》作者因为某种原因,采用了“真事隐”的写作手法。故在第一回中,作者就提醒我们本书的“朝代年纪”、“地舆邦国”都是“失落无考”的。

 若照红学家们的推断,一看便知是清朝乾隆年间的时代,“朝代年纪”一清二楚;既然是清朝乾隆年间,那么都城就是在北京,“地舆邦国”也就有迹可寻了,哪里还会“失落无考”呢?这岂不是与文本相矛盾吗?当学者的推论与原始文本相矛盾时,我们是该以推论为准呢,还是以原始文本为准呢?我想就不用多说了吧。

 三、都城与朝代

 我国自夏朝开始就有了朝代,每一个朝代都会有自己的都城。有的朝代只有一个都城,有的朝代则因迁都可能会有两个甚至多个都城。但不论有几个都城,只要时代一确定,那么它的都城也就定下来了。如明朝,从1368年到1421年,都城在南京;从1421年到1644年,都城在北京。时代与都城是一一对应的。

 《红楼梦》中的贾府是在“都中”的,而这个“都中”在哪里呢?文本告诉我们在“长安”。但这个“长安”却不在陕西西安,而在江南。甲戌本凡例特别指出:“书中凡写‘长安’,在文人笔墨之间,则从古之称;凡愚夫妇儿女子家常口角,则曰‘中京’,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盖天子之邦,亦当以中为尊,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

 甲戌本凡例中之所以要对“长安”作特别说明,无非是要提醒读者注意,这里的“长安”并非实指其地,而是指京都,书中有时也作“神京”。

 长安是西安的古称,从西周到唐代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及政权建都于此,总计建都时间1077年,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也是历史上影响力最大都城。故可作为都城的代称。以“长安”来代指都城,也就是“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之意,也是第一回中所说的“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的注脚。

 对于甲戌本凡例的这一特别说明,前辈注家也都关注到了,如杨为珍、郭荣光主编的《红楼梦辞典》第12页“长安城”条说:“本是汉、唐等代的京都,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这里隐射清朝的京城北京。”周汝昌主编的《红楼梦辞典》第53页“长安”条说:“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汉、唐等朝在这里建都。《红楼梦》中借指京都。”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第812页“长安城”条说:“古都城名。……自唐以后,多以长安为京都之泛称。如唐·李白《金陵》三首之一云:‘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即以长安代指东晋之京都建康(古称金陵)。这里的长安城,亦为京都之代称。”孙逊主编的《红楼梦鉴赏辞典》第264页“长安城、长安府、长安县、长安都中”条说:“小说中多次出现‘长安’一词。西汉、隋、唐等朝皆定都于长安,故唐以后常借长安以指国都。李白《金陵》诗‘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即此意。小说中地名虚虚实实,并考虑到在政治上避祸,故从未点明都设何地,但‘长安’只是借指是可以肯定的。”

 在这些有关《红楼梦》的辞典中,大家都肯定了“长安”是借指都城的。但到底是指哪个朝代的都城?它在哪里?周汝昌、冯其庸、李希凡、孙逊诸位先生都没有明说,只有杨为珍和郭荣光说是“隐射清朝的京城北京”。此外,黄立新先生在《<红楼梦>旨义探幽二题》中对新校本《红楼梦》在注释中仅仅指出“这里借指京都”这样的注释表示不满,认为“似可接补一句‘实即暗指作者当时的都城北京’。”

 那么,《红楼梦》中“长安”所借指的都城到底是不是北京呢?我认为不可能,理由有二:其一,作者明确说了要将真事隐去,而用假语村言,要使“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失落无考”,要不“着迹于方向”。如果以“长安”借指北京,而作者所处的时代,清政府的都城恰恰就在北京,则人人一看便知,又如何隐去真事?如果以“长安”借指北京,则地舆邦国也变得可考,而方向也有迹可循,岂非与作者意图自相矛盾?其二,作者所要借指的这个都城应该是一个“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我们以明清时期的北京来对照,显然不符合这个要求。明清时期的北京以“形胜”著称,所谓“以燕京而视中原,居高负险,有建瓴之势”,“形胜甲天下,层山带河,有金汤之固,诚万古帝王之都。”这样的都城无论如何不可能是“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

  纵观我国历代都城,西安也好、南京也好,开封也好、洛阳也好,能称得上“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似乎只有一处,那就是杭州。洪昇《凤凰山怀古》诗中就有“钱塘元是古长安”之句。故以“长安”来指代“杭州”,是有依据的。原来作者所写的是南宋的都城,而不是清朝的都城;是杭州而不是北京;是南方而不是北方。

 若《红楼梦》中的都城不是在北京,而是在杭州,那么它所对应的时代就必定不是清朝,而应是南宋。

 四、“国朝”与“定鼎”

“国朝”一词,一般指本朝,《辞源》所引例证即曹子建《求自试表》“今臣无德可述,无功可纪,若此终年,无益国朝”。但也有例外,故“百度百科”修正了《辞源》“本朝”的说法,而改成“国朝,指当前朝代,在明朝该说法最为盛行,多见于明朝遗民的著作中。”

 《红楼梦》中有遗民思想,这也是红学家们的共识,胡文炜先生在《关于〈红楼梦〉成书的年代》一文中也是承认这一点的。那么,遗民口中的“国朝”会是指清朝吗?我们表示怀疑。

 “定鼎”一词,指的是定都或朝代的建立。《辞源》解释得清楚:“传说夏禹铸九鼎以象九州,历商至周,都作为传国重器,置于国都,后因称定都或建立王朝为定鼎。”

 再退一步说,即使《红楼梦》中的“国朝”真的是指清朝,那么,清朝的“定鼎”也不在1644年。

 清朝的建立,有三个年代可以说事。其一是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定都赫图阿拉,即今辽宁省新宾县西老城,后于1621年迁都至盛京,即今沈阳;其二为1636年,皇太极改金为清,清朝之称,始于此年;其三为1644年,清政府占领北京,迁都至此。在这三个年代中,要说开国、定鼎,清人都是从1616年起算的。无论哪一部清人的史著,讲到立国,都是从1616年开始的。我们今天讲清朝始于1644年,那是因为明朝在1644年灭亡,继明者是清,所以清朝就从1644年起算了。但事实上,清朝是从1616年开国的,1616年到1644年间,清朝与明朝是并列的。所以在清人的观念中,所谓“定鼎”,只能是1616年,而不可能是1644年。

 若以1616年起算,过一百年,是1716年,仍然是康熙时期而非乾隆时期。

 五、中国古代数字概念的含糊

 再退一步来说,即使“定鼎”是从1644年算起的,那么,“百年”就一定是确数吗?事实上,中国古代除了数学家之外,对于数的表达向来是模糊的。比如古人称“三皇五帝”,我们就按三和五的数字去套,结果发现能称得上“三皇五帝”的人数远远多于三个和五个。我大致数了一下,被称为“五帝”的有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少昊、太皞、炎帝、高辛、伏羲、神农十一个之多。再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呤留别》中讲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而有的版本作“一万八千丈”,一下子就相差三万丈。这是文学作品。那么史书上的数字应该精确了吧,事实上也不精确。举个例子:《三国志》记官渡之战:“绍众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众。”曹操到底俘虏了袁绍多少人呢?裴松之注引《献帝起居注》说:“绍与子谭轻身逃走,凡斩首七万余级,辎重财物巨亿。”又同书《袁绍传》说:“绍众大溃,绍与谭单骑退渡河,余众伪降,尽坑之。”裴松之注又引张璠《汉纪》:“杀绍卒凡八万人。”同一位史家,记述同一件史事,相差就达一万人。所以连裴松之自己都不相信,他说:“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而绍之大众皆拱手就戮?何缘力能制之?是不能甚少。将纪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实录也。”可见史书上的数字也“非实录”,何况是文学作品呢?所以《红楼梦》中的“百年”应该也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值,这是胡文炜先生也承认的,他说:“当然所谓‘百年’,只是个大致数,九十年左右也可这样说。”若按九十年计算,1644年再加九十年,是1734年,那也是雍正时期而非乾隆时期。

 综上所述,《红楼梦》第五回中所说的“国朝定鼎”、“历百年”并不能证明《红楼梦》成书于乾隆年间。而红学家们之所以认为它是《红楼梦》成书于乾隆年间的一个有力证据,是因为思维定势在作怪,他们先假定了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并以此推测这里的“国朝”指清朝,然后不顾语法、不顾句子成分,将家族兴盛与国家建立混为一谈,又以自己不甚了解的清代建国史来胡乱解释,最后把《红楼梦》成书时间搅成了稀里糊涂的一锅粥。若能从文本出发,以历史的眼光来考察这里所说的“百年”问题,则无论如何得不出《红楼梦》成书于乾隆年间这个结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