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诗礼簪缨之族”?
(2013-11-28 13:08:25)
标签:
诗礼簪缨榆木脑袋洪皓学海三瑞堂 |
一部现实题材小说,又是家族史式的画卷,再加上作者及批者在书中明确表示“半世亲睹亲闻”经历过的“事则实事”,所以《红楼梦》故事的铺陈带有一定的自传色彩,也是顺理成章的。过去近百年来,曹学家一直以“曹雪芹”自传说布告于世,几乎挖遍了曹家所有人的坟墓,穷尽了曹氏存世的所有史料,但这个“曹雪芹”及其曹氏家族无论如何与书中的贾氏家族对不上号,于是,近几年来,逐渐已抛弃了自传说,改称“听奶奶讲故事”的新发明,凡有识之士皆嗤之以鼻。
贾氏家族以“诗礼簪缨”之族闻名于红学界与读者间,此名词来源于书中开首僧人将石头幻化成美玉后对石头所说的话里,所谓“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何谓“簪缨”?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古时做官人帽子上的装饰,后来代指高官显宦,比如李白《少年行》之三:“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这里的“簪缨”就是高官的意思。“簪缨”也有高低之分,你不能大官小官都称“簪缨”,比如一个县太爷,一名州捕头,或者里长庄主,都冠以“簪缨”之称,岂不辱没中华修辞?不仅如此,“簪缨”还有文武之分,“诗礼簪缨”毫无疑问主要是指以诗礼为官的,绝不是打打杀杀的武将之家。而曹家从考证出的曹锡远任明朝沈阳中卫指挥使、曹振彦任后金红衣炮队的教官及旗鼓牛录章京,到曹尔玉(玺)镇压山西叛乱,可以清楚地看出,曹家是以军功得以发达的,且都是些中下级军阶,这种所谓发达还很不显贵,从曹锡远第一代起被俘为奴,隶属正白旗,曹家就成为了满洲正白旗包衣(家奴)。直到天下太平,曹玺的儿子曹寅承袭父职江宁织造,才出了个算得上诗礼之人的曹雪樵,但与“诗礼簪缨之族”远远沾不上边,如果作者真是“曹雪芹”,这不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吗?这么伟大的作者脸皮怎么那样厚?一旦身份暴露,岂不被人当作笑柄?还会有那么多读者崇敬作者?还把自己的大名明晃晃地写在书上?亏得曹学家是个什么榆木脑袋想出来!
单就这“诗礼簪缨之族”,眼下有洋洋洒洒几十个《红楼梦》著作权人主张,哪一个配得上?吴梅村吗?顾景星吗?冒辟疆吗?方以智吗?李渔吗?谁谁谁吗?哪一个也无法拍着胸脯说就是他家!而有一个人就完全符合条件,他就是洪升。洪升的先祖洪皓虽称“宋之苏武”,却是个地地道道的文官:礼部尚书;洪皓知识渊博,于“书无所不读,虽食不释卷”,不但精通经学、史学,也精通诗文词赋;留金期间曾经写下上千首诗词,金人“争抄诵求锓锌”,后来大部分散逸;今《鄱阳集》所存数十首,皆清新朴实,含义深远。洪皓长子洪适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次子洪遵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同枢密院事、端明殿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位同宰相;三子洪迈累官至秘书省校书郎,兼国史馆编修官、吏部员外郎、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敷文阁直学士、翰林学士、焕章阁学士、龙图阁学士、端明殿学士。此三人还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大学者、大文人,著作等身。洪升的六世祖洪钟历任明朝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左都御史,他不但是位藏书家,也是位诗人、书法家,《灵隐寺志》、《钱塘县志》辑有他的诗文;洪钟的长子洪澄举人出身,任内阁制敕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其子洪瞻祖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南赣巡抚,也是作家、诗人,留有多部著作,次子洪楩是享誉海内外的大藏书家、大出版家,他们不是高官就是著名文人,都有传世名作留存下来。洪皓、洪钟在杭州都有遗迹,洪皓被封魏国忠宣公,宋高宗于杭州西湖边葛岭赐建国公府,明王守仁《谥襄惠两峰洪公墓志铭》写道:“维洪氏世显于鄱阳。自宋太师忠宣公皓始赐第于钱塘西湖之葛岭,三子景伯、景严、景庐皆以名德相承,遂为钱塘望族。”洪钟晚年退隐回籍,在西溪故地建别业,世称洪钟别业,由宅院(三瑞堂、归舣居、香雪堂、沁芳楼等)和书院(竹清山房、清平山堂、萝荫阁、抱月轩等)等建筑组合而成。洪氏家族从洪皓起直到洪升父亲这一代,还是中国最著名的藏书家族,“史称学海,书籍拥专城”。洪瞻祖的曾孙洪升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季祖孙太保五尚书”的世代“诗礼簪缨之族”,完全符合《红楼梦》书中所设定的家族环境,完全符合创作现实题材小说取材的常规,这里用一位同样是藏书家的清末杭州人丁立中纪念洪氏名人之一洪楩的诗来为本文论点作辅证:
美荫生来玉宇清,能绳祖武振家声。古文选录英华萃,路史雕刊校勘精。
架插千编罗卷轴,堂开三瑞集簪缨。园林曾筑西溪胜,闲与山农课雨晴。
三瑞堂是洪皓的世家堂号。“架插千编罗卷轴”,指的是洪家丰富的藏书;“堂开三瑞集簪缨”,即指洪家高贵的地位,连起来,就是“诗礼簪缨”了,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那么再录一段洪皓去世后皇帝的“封赠诰文”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