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春山考
(2013-11-02 20:05:34)
标签:
放春山望春宫终南山太乙真人杨太真文化 |
《红楼梦》中的隐言谜语,近百年来几乎已经被红学爱好者考证了个遍,似无遗漏了吧?不管实耶虚耶、真耶假耶,聊当补白花边,也无不可。
也许是笔者孤陋寡闻,阅历有限,书中有一个地名好象从没见人考证过,附会的也不曾见,作者两次提到,脂批一次提到,即“放春山”,请看:
那仙姑笑道:“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遗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第五回)
警幻道:“此茶出在放春山遗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红一窟’。”(第五回)
卿不知从那里弄了来,余则深知是从放春山采来,以灌愁海水和成,烦广寒玉兔捣碎,在太虚幻境空灵殿上炮制配合者也。(第七回脂批指“冷香丸”出处)
查遍古今史籍、地名,都没见有放春山此地名,就是神仙故事、民间传说,此名也付之阙如。笔者一无名小卒,以往没人敷演,今放胆考评一番,供众人褒贬吧。
放春山是与遣香洞写在一起的。何谓“遣香”?顾名思义,就是遣送、散发香气的意思。说到香气,你不能不想到杨贵妃,她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人物形像中最赋“香”字意味的,笔者曾撰文指出:香玉、香肩、香腮、香喉、香纱、香车、香风、香尘、香雾、香魂,凡带香的,洪升在《长生殿》里一股脑儿都给了杨贵妃,恐怕谁也找不出第二个与之比肩的人物来。所以,遣香洞即隐指杨贵妃身上的特征也不为过吧?再来看“放春”,重点自然在“放”字上,既然找不到现实中同名的山,考虑一下“放”字,在汉语里除了放送的意思,也有“放眼”、“展望”的意思,解释成“望春”也是讲得通的,这不是牵强附会吧?说到“望春”,笔者就在《长生殿》里多处看到这个地名,就是望春宫,唐明皇的行宫。有以下几处写到:
(老旦)丞相爷在那里?(院)万岁爷在望春宫,丞相爷先到那边去了。(第五出戏《褉游》)
(老旦)那日在望春宫,教万岁召他侍宴。(第六出戏《傍讶》)
(贴)春江上景融融。催侍宴望春宫。(那玉环妹妹呵,)新来倚贵添尊重。(第七出戏《幸恩》)
(老旦)妹子,你再到望春宫时,休要学他。(第八出戏《献发》)
再看一看第九出戏《复召》:春风静宫帘半启,难消日影迟迟。唐明皇和杨贵妃就是相聚在望春宫里的,这没什么疑问吧?有人要说了,放春山是山,与望春宫的宫,隔行如隔山,完全不是一回事。好吧,我们来查阅一下这座望春宫到底是怎么回事?望春宫,是唐代京城长安郊外的行宫,有南、北两处,皇帝是朝南坐的,一般指南望春宫,在东郊万年县(今陕西长安东),它的面前就是道教名山终南山,也是历史上仙人出没、神仙故事最多的一座山。所以,说到望春宫,就可以直指终南山。这还不算,终南山又叫太乙山,山下有太乙宫,山上有天池叫太乙池。所谓“太乙”,是因为曾有一位叫“太乙真人”的仙人在此修练,遂称“太乙山”。这位“太乙真人”是道教传说中的十二金仙之一,有关他的传说、故事在史记封禅书、《封神演义》、《封神榜》等书中都有记载描写,此不赘述。《旧唐书》记载,唐明皇看上杨玉环后即“度为女道士”,杨初见皇上时,是穿着道士服进见的,她的道号就叫太真。太真之名虽然没有史料记载其因由,但道家取道号总与教内宗旨和传说有某种联系,你不能否认“太真”与金仙“太乙真人”俩名之间没有一点儿关系吧?以太乙真人暗示太真道姑也是合理推断。笔者的解读就到这儿,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将以上所述几点捋一捋,事情就有眉目了。
放春山(遣香洞)——(放眼望)望春宫——终南山(太乙山)——太乙宫——太乙真人——杨太真,请大家将这些元素串联起来,洪升创造这样一个地名有没有道理?你总不能要求他索性写成“望春山”或“望春宫”就心悦诚服吧?《红楼梦》里将真实地名运用假借、谐音、调换一二个字的事例太多了,这是洪升的惯用作案手法,用在放春山一名上,也是顺理成章的。
警幻仙姑来之于有“群芳髓”幽香象征的杨贵妃仙班原籍蓬莱山,“千红一窟”茶采之于蓬莱,由群芳叶上的露水烹制,“冷香丸”也是从蓬莱山采来,以灌愁海水和成,请广寒宫玉免捣碎,在空灵殿上炮制而成。这一切,都是《长生殿》主线串联起来后生发出来的故事(蓬莱山、灌愁海、广寒宫都是《长生殿》的专用地名,杨贵妃是四大美女中唯一以花为代表的形像,群芳髓意指何人不言而喻),是两部作品、一根籐上结出的硕果,是伟大戏曲作家洪升杰出的艺术创造,是文学解析为我们指明的研红坦途,是经得起历史和时间检验的正确方法。
以上就是放春山之考证,是耶非耶,任由评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