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蓄养优伶”看《红楼梦》故事发生的时期

(2010-11-06 13:54:50)
标签:

曹雪芹

王爷府

《红楼梦》

蓄养

贾府

尊敬的杨惠玲老师:您好!

   我们素未谋面,也不相识。只缘最近在下拜读了您的著作《戏曲班社研究:明清家班》,对其中一个问题颇有疑惑,因无法联系到您,就此借助博客平台向您请教,如蒙静思回应,不胜荣幸。

   书中谈到,蓄养优伶,组成家班,从晚明万历年间崛起,直到清初顺治、康熙朝,是明清家班的兴隆时期,渐至嘉庆后期,才日趋衰落。尤其在雍正、乾隆朝,清廷一再明文禁止官员蓄养优伶。雍正即位第二年(1724)即下旨禁止官员蓄养优伶,其中说:“......至督抚提镇,若家有优伶,亦得互相查访,指明密折奏闻。”乾隆三十四年(1769),皇帝又下达了一道措辞严厉的谕旨,再次明令官家禁优:“朕恭阅皇考(指先父皇雍正)谕旨,有饬禁外官畜养优伶之事,......着通谕直省督抚藩臬等,各宜正己率属,于曾奉革禁之事,实力遵行,毋稍懈忽。若再不知警悟,甘蹈罪愆,非特国法难宽,亦天鉴所不容矣。”言辞恳切,绵里带刚。由此可见,雍、乾两朝对家养优伶是深恶痛绝、明令禁止的。

   但令人不解的是,您在谈到乾隆时期家班仍在私下流行、外官藉天高皇帝远而大胆犯禁时,主要是以《红楼梦》描写的家班优伶为依据的,为此,在下不才,有以下疑惑想向您赐教:

   一.大家知道,按曹学解读,贾府位于京城、皇城根下,不然元妃省亲不可能当天来当天回。蓄养优伶的禁令难道在皇帝鼻子底下公然成了一张废纸?

   二.元妃、元妃,自然是皇家成员,难道她敢公然抗命、带头犯禁?

   三.贾政是个谨小慎微的官员,唯皇命是从,难道他无来由地一反常态公然抗旨?更何况红学家们考证出贾府即曹府,曹家乃江宁织造,其另一主要功能是皇家卧底、清廷耳目,剌探地方犯禁之事,“亦得互相查访,指明密折奏闻。”而他知法犯法,罪加几等?借他十个胆他敢吗?

   四.阅读《红楼梦》,从头至尾,描写贾府及其他王爷府家班优伶、唱戏,从无扭捏、鬼祟之处,也无“暗箱操作”之嫌,反而极其自然、细腻、公开、生动,芳官、琪官(蒋玉涵)都成了活灵活现的主要人物,贾府长期蓄养家班优伶,搭有多处戏台,远近闻名,朝内朝外皆知(元妃省亲动静多大?太监宦官岂有不知),凡一有大小节庆便唱戏听曲,还不用另外花钱(书中语),已然成了贵族们的主要活动,这一切反映的象是严禁皇家官员蓄养优伶的乾隆时代(也就是曹雪芹时代)吗?

   看来您也是上了胡适“胡说”的当,被红学家们创造出来的“曹学”哄了过去,以至于罔顾合理性,错将《红楼梦》拉来作了您著述的依据。难道您没看出这是自相矛盾、不合逻辑、不符历史真实、安错时代的例子吗?

   您是专攻古代戏曲的专家,学识渊博,著书立说,旁征博引,授业育人,力求真实,以免谬种流传。在下对古代戏曲、家班素无研涉,提出这一质疑实为冒昧,但有疑惑,如骨鲠在喉,不得不吐,恳请谅解释怀。

   如您抽空再阅读一遍《红楼梦》,冷静思忖,您就会改变自己的初衷,将故事发生的时期安置于明末清初的顺、康朝,也是明清家班的兴盛期,难道您不认为更自然、更合理、更妥贴、更符合历史的真实吗?

   草莽小民,孤陋寡闻,才疏学浅,惴惴然冒犯专家,不胜惶恐。唯愿求教智者,以达解惑,得偿所愿也!

   祝好!

 

                                                           十一月六日

后记:

   从以上质疑,再一次证明了《红楼梦》描写的场景不可能产生于曹雪芹的乾隆时期,而恰恰反映了明末清初戏曲创作方兴未艾,娱情于戏,家班崛起于明末,延续至清初,正是清初失意文人、前朝官员、遗民对精神的寄托之一。清初清廷为笼络明朝遗民,对文化领域的管控是稍微宽松的。直到康熙后期、雍正执掌朝政,才为巩固统治颁布了一系列文化禁令,包括对曲目的甄别、禁行。这是后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