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文言虚词3
(2011-04-08 18:31:04)
标签:
转载 |
十三、因
【本义】人躺在草席上休息——草席、垫子。
1、
【成语举例】因人成事——因利乘便
【成语例释】因地制宜: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经典文言】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④)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诸葛亮《隆中对》)⑤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贾谊《过秦论》)⑥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2.依靠多了形成惯例——因袭、沿用、依照
【成语举例】因循守旧——陈陈相因
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因陋就简:原意是因循原来的简陋,不求改进。后指就着原来简陋的条件办事。
【经典文言】依照,根据。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魏学洢《核舟记》)②变法者因时而化。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③蒙故业,因遗策。(贾谊《过秦论》)
3.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依据、条件、时机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通过”“经由”“趁着”。
【成语例释】因势利导:因:顺着;势:趋势;利导:引导。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
(1)趁着,趁此。
【经典文言】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②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③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译文: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来答谢他的好意)④单于使使晓(告知)武,会论(一起审讯)虞常,欲因此时降武⑤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⑥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⑦居匈奴中,益宽,蹇因与其所属亡向月氏
(2)通过,经由。
【经典文言】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②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③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③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④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通过它)讽谏。⑤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
见赵孤。
4.介词,表示原因,相当于“由于”“因为”“因此”。
【成语举例】因祸得福——因小失大
【成语例释】因噎废食:原意是说,因为有人吃饭噎死了,就想让天下人都不吃饭,这太荒谬了。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
【经典文言】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5.名词,可以译为“原因、机会”“机缘”。
【成语举例】前因后果——事出有因——因果报应
【成语例释】互为因果:原因和结果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经典文言】于今无会因。(《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
6.副词,于是,就。
【经典文言】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②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饮。④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馋之。③府史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7、动词
(1).根据。例: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例: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十四、于
【本义】语气舒缓的样子——语气舒展。
【假借义】
1.用作介词
①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从”“到”。
【成语举例】无敌于天下——立于不败之地——不安于位——一年之际在于春
【成语例释】安于一隅:隅,角落。安心在某一个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
【经典文言】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⑤繁启蕃长于春夏,蓄积收藏于秋冬。(《荀子·天论》)
②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方向,可译为“向”。
【经典文言】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③引进动作行为的趋向或所从,可译为“从”“到”。
【经典文言】青,取之于蓝……
④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给”等。
【成语例释】取信于民:取得人民的信任。
迁怒于人:受甲的气向乙发泄或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
【经典文言】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司马迁《史记·鸿门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韩愈《师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⑤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成语举例】急于星火——冰寒于水——重于泰山
【成语例释】轻于鸿毛: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轻。比喻毫无价值。
哀莫大于心死: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悲观绝望,麻木不仁。
【经典文言】霜叶红于二月花。
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放在动词之后,可译为“被”。
【成语例释】见弃于人:见,被。弃,遗弃,抛弃。被别人抛弃。
【经典文言】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君幸于赵王——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⑦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由于”。
【经典文言】业精于勤,荒于嬉。
⑧“在……方面”“从……中”
【经典文言】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⑨与,跟,同。
【经典文言】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④室西连于中闺
2.助词,用于句中,无实际意义。
【经典文言】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固定词组】
【于是】
1. 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③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④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 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例: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十五、与
【本义】动词,赐予别人一勺饭食——赐予、给予。
【成语举例】多许少与——与人方便
【成语例释】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要想夺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些什么。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忪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经典文言】①玉斗一双,欲与亚父。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引申义】
1.给予别人东西是为了和别人——结交、亲附
【成语例释】虚与委蛇:虚,假;委蛇,随便应顺。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经典文言】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合纵缔交,相与为一
2.与之亲近则容易赞成他的观点——赞成、赞许、援助
【经典文言】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论语》)——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贾谊《过秦论》)——吾与点也——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3、对付。①庞煖易与耳。
【假借义】
1、 介词。
(1)比,和……比较。
【经典文言】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给,替。
【经典文言】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3)介词。和,跟,同。
【经典文言】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③竖子不足与(之)谋——吾与汝毕力平险 ④ 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⑤也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⑥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1. 连词,相当于“和”“同”“跟”。
注意:此用法与介词用法要分清,义同而在句中所做成分不同,所以用法不同。
【成语举例】不足与谋——与虎谋皮
【成语例释】事与愿违: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休戚与共:忧喜、福祸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经典文言】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3.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疑问或感叹,后作“欤”,此义项读音为yú。
【经典文言】反问:子非三间大夫与?——无乃尔是过与?疑问: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4.动词,可译为“参加、参与”,此义项读音为yù。
【经典文言】蹇叔之子与师。(《左传·殽之战》)
【固定词组】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例: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例: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十六、则
【本义】古代以贝类和刀形金属作为货币——货币。
【引申义】
1.货币的轻重各有等差,需要制定法则加以衡量——法则、准则
【成语例释】以身作则:则,准则,榜样。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经典文言】愿依彭成之遗则。(屈原《离骚》)
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①《论语》六则。
动词。效法。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2.法则就是规定必须遵守的是非标准——副词,是、就是。
【成语举例】偏信则暗——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穷则思变——闻过则喜
【成语例释】不平则鸣: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预先,指事先作好计划或准备;立:成就;废:败坏。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经典文言】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3.副词,就、立即。
【经典文言】沛公则置车骑。
【假借义】
1.用作连词,表示多种语法关系。
①连接前后相承接的语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便”“那么”。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经典文言】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⑤唇亡则齿寒。
②连接转折关系的语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却”“但”。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经典文言】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④北虽貌敬,实则愤怒。(文天祥《(指南录)后序》)⑸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③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那么”。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经典文言】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④表示并列关系,不用翻译。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经典文言】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⑤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经典文言】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⑥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经典文言】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2.助词,无实际意义。
【经典文言】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固定词组】
[然则]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的连用,意思是“既然如此,那么”。
如:……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则是】只当是。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①连呼则则。
十七、者
【本义】从鼻子中喘气帮助说话——分辨事物的言辞。
【假借义】
1.表示称代,加在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形容词性短语)后,使之具有名词性质,可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
【成语举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观者如云——来者不善——来者不拒
【成语例释】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窃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始作俑者: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经典文言】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④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的情况)⑥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⑦不赂者以赂者丧⑧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可不必译出。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对象:邑有成名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语气停顿。可不必译出
【经典文言】①近者奉辞伐罪。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④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4.用在数词之后,相当于“种”“样”“……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经典文言】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曹皆冒行之。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经典文言】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6.表示指代,跟在总体名词后的限定性词语后面,指代总体中的某一部分、个体。
【成语例释】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公:指周初的吕尚,即姜子牙。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
定语后置标志。
【经典文言】例: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③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曹者,与此案同!④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吕氏春秋·察今》)⑤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自衣冠以送之。⑥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于)殿下。⑦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⑧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⑨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7.助词,用作“若”“似”“如”的宾语,用在句子末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似的”。
【经典文言】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注意: 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例: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9.助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用在疑问句后,表示疑问。
【经典文言】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③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固定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