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文言虚词4

(2011-04-08 18:30:46)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文言虚词4作者:云淡风轻

十八、之

【本义】像人的脚趾站在地上,即将出发——……去、往(动词)

【经典文言】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辍耕之垄上。(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假借义】

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第三人称他(们)、她(们)、它(们)。

【成语例释】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

【经典文言】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未之有也

 2.指示代词,这、此。

【成语例释】操之过急:操:做,从事。处理事情,解决问题过于急躁。

【经典文言】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这样。后一个,它。)(《季氏将伐颛臾》)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代词,相当于”“自己

【经典文言】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

4.比较作定语的标志的两种不同用法。

1)助词,相当于,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成语举例】不经之谈——不惑之年——伯仲之间——布衣之交——城下之盟——乘人之危——出头之日——侧隐之心

【成语例释】不刊之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不虞之誉: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经典文言】作定语: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古之人不余欺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特别注意:定语后置的标志。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式:1中心词++定语+   2中心词++定语

【经典文言】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_____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_____凌万顷之茫然______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助词,变主谓结构为偏正结构,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经典文言】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五人者,盖当寥洲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愿夫子之幸存寡人为从者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为吾子将行也,郑有原圃,犹秦有具囿也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曾不知老之将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应侯之用於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6.助词,构成动宾倒装句式。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经典文言】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何功之有哉?

7.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经典文言】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三寸之舌

 8.助词,用在方位名词(”“)和它们的修饰语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

【经典文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    (《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9.补语的标志,可译为

【经典文言】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君侯何不快之甚也?(你为什么这样不愉快呢)

【固定词组】        

[……之、唯……]表示宾语前置的格式,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文言例句有:

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此之谓、斯之谓、是之谓]可译为这就叫做,文言例句有:

语日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   (《谷梁传·僖公二年》)

1.       天下已定,皇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2.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
3.
牛困人饥日已高。(《卖炭翁》)
[
例解]用作副词。表动作行为、事情的完成或时间的过去,相当于已经
4.
有间而身寒,已热如火,至今不可以见寒。(《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5.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
6.
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指南录〉后序》)
[
例解]表两件事之间相隔时间短暂,常用已而,相当于不久”“一会儿
7.
夫十月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
例解]表程度很高或过分,常放在形容词之前,相当于
8.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隆中对》)
9.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版》)
[
例解]用作连词,,和”“”“”“西”“”“等结合,表示对时间、范围等的限定。
10.
是善恶之分也已。(《荀子.恶性》)
11.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
例解]用作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动作行为的既成状态,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语气,相当于;有时也已连用,加强语气。有时也表感叹,相当于

1、天下健者,有足下。(《谭嗣同》)
2.
东船西舫悄无言,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
例解]用作副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
3.
今数雄已灭,孤尚存。(《赤壁之战》)
4.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梦溪笔谈》)——惟有饮者留其名
[
例解]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
5.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
例解]表示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希望
6.
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殽之战》)
[
例解表示动作行为的根据与缘由,相当于正因为”“只因为
7.
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问说》)
[
例解]用作助词,常与搭配成固定结构…………””“”“作为虚词使用时,古时可以通用。

 
1.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2.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
例解]“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
3.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
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例解]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
4.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
例解虽然,现在汉语用虽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个字。文言的虽然是转折连词,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的作用,相当于虽然如此话纵然这么讲

5、虽(只要或者如果)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