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课堂实录
(2019-02-13 22:54:38)
标签:
教育课堂实录文化 |
分类: 课堂实录 |
现代诗人余光中《哪一朵云彩在下雨》:“感性散文写得最好的恐怕就是陆蠡了。他的散文独创在于断然割舍繁文杂念,而全然投入单纯的情感,务求饱满的美感。陆蠡是散文家中的纯艺术家。”
张显辉老师相遇一群学生,相遇文本中的作者,继而带领学生开启了对“囚绿”的抽丝剥茧的解读,让学生一点一点地感悟作者对生命,对爱和幸福的珍视。师生用对话的方式,在文本中慢慢地感悟那棵常春藤上寄寓的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
《囚绿记》课堂实录
师:雪小禅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早早晚晚你会和一个人、一种物质相遇。遇见是一个美好的词,是一件欢喜的事。就像贾宝玉遇见林黛玉;就像陶渊明遇到了他的菊;就像席慕蓉在转角处遇到一棵开花的树;就像陆蠡在上世纪30年代的北平遇到了他的绿;就像现在,在这个明媚温暖的午后,我在这里遇到了青春正好的你们。很高兴认识你——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师:本节课,我们将一同走近陆蠡的文字《囚绿记》,让我们在文字中和陆蠡相遇。看一看陆蠡到底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关于遇见的故事。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课题叫《囚绿记》,那么对这个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师板书“囚绿”)
生1:这个标题,我感觉应该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师:把绿色囚禁起来,绿是形容词,囚呢是动词,那形容词……
生1:绿色的植物。
师:嗯,绿色的植物。小伙子他说把这个绿色的植物囚禁起来。我们之前啊都看这个课文了,刚才同学课前又稍读了一点,那么我们知不知道,这里的绿具体指的是什么样的一种植物呢?
生(齐答):常春藤。
师:那么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说把这个常春藤“囚禁”起来或者叫“囚系”起来。“囚”呢就是把人困在一个围栏里,让你不自由,这里囚的对象是一个——(师生齐说)常春藤。
那么老师想问大家,陆蠡为什么要囚禁常春藤呢?
(有学生说因为“孤独”,有学生说“喜欢”,有学生说“想占有它”)
师:有这么多答案啊!因为孤独,就得囚禁绿色,绿色的植物?因为喜欢,还有同学说。我们能不能带着这样的一个疑问,去读课文,在课文中来发现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来作者囚禁这个绿色常春藤的原因,包括作者为什么囚禁它。我们现在呢,接着我们刚才读到的那个第5段往下读。那么在这里呢,老师对大家做一个要求,我们手里都有笔是吧?因为这篇课文段落比较多,所以我们在阅读像这样段落比较多的文章的时候,最好在每段的开头加一个序号,这样一会儿咱们站起来说的时候,相对来说能更清晰一些。除了这个问题以外,老师还给大家一个问题,就是文章中有哪些词语能表现出作者的心情。大家快速读,把它们勾画出来。
(生默读约五分钟,师巡视。)
师:作者为什么囚绿?谁先站起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2:我觉得因为他喜欢常春藤,产生了一个自私的念头想把它囚系起来。
师:原文中在哪里有类似的语句?
生2:第8自然段第1句。
师:请你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2:“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
师: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文章的第8段的第1句话。这个自私的念头是什么呢?
生齐答:想把它囚禁起来。
师:嗯,想把它囚禁起来。这个男孩子找的这句话特别好。在这句话之前有没有囚禁绿?
生(齐答):有。
师:(加重语气)在这句话之前,大家看,有么?
生(齐答):没有。
师:在这句话之前,作者说的是什么呢?
生(齐答):说是他喜欢绿。
师:在这句话之前,他是喜欢这个绿色的常春藤。我们可以用一个词“喜爱”,爱这个绿
(师板书。)
师:这句话恰恰是由喜爱到囚系的一个过渡,是这样的吧?
(生点头说“对”)
师:你这个找的挺好,这里直接就说了有一个自私的念头,我想要把他囚住。那么,囚住它的理由是什么呢?能不能在书中找到一些相应的语句,来看一看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呢?
生3:第5段第1行。
师:念出来吧。
生3:“绿色是多宝贵的,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认为这句体现了作者喜欢常春藤。
师:你觉得这句话是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3:排比。
师:排比。还有没有别的?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师:用比喻和排比这样的修辞手法,是不是很有气势?他其实是在赞美绿色,喜欢绿。
生4:也是第5自然段——“我疲累于都市灰暗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这绿色如同涸辙(学生读成“枯撤”)的鱼盼等着雨水。”
师:老师要纠正你一个读音,是“涸(hé)辙的鱼”。什么是涸辙的鱼啊?
生4:涸辙的鱼就是快要干枯的鱼。
师:我们从这个词语的表面,就是干涸的车辙里的一条鱼。这是有典故的,这个典故来自于《庄子》。《庄子》——涸辙之鲋,那也就是说我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一样,渴望着绿色。说明什么呀?
生4:说明我对绿色非常的渴望,非常喜欢。
师:渴望之深。“我疲累于灰暗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你有没有关注到一个词语“疲累”?什么叫“疲累”呢?
生4:疲累,就是疲惫和劳累。
师:我疲累于什么?我疲累于都市的天空,我怀念着绿,绿在不在我身边?
生4:不在我身边。
师:绿不在我身边。因为缺失,因为没有,所以我才更加渴望,所以这种盼望也就越深。
师:说喜欢,喜欢绿,因为绿色是快乐,是慰安,是希望,是生命,因为它让我在都市疲累的心灵得以安放。还有没有其他的?
生5:作者心情抑郁。
师:从哪儿能看出来。
生5:第8段。“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师:抑郁。我记得刚刚有同学说到了,说作者很“孤独”
(教师板书“孤独”)
师:书中出现的——抑郁、疲累。
(师板书)
师:大家觉得这几个词语怎么样?
生:很压抑的。
师:都是一些很压抑的,让人沉重的词。那也就是说作者此时此刻是这样的一种处境,而绿带给他什么了?
生:希望。
师:带给他希望。还有什么?
生:还有安慰——
生:快乐。
(师将这几个词语板书。)
师:那咱们同学看一下,作者在这样的一种处境之下,遇到了能够给她希望、安慰、快乐,而且又是那么生机蓬勃的一株绿色的常春藤,他应该是心怀喜悦的。那么这个其实表达喜悦的地方,还有很多,第五段还有,大家看一下。
生:“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师:什么叫“急不暇择”?
生:就是急不可待。
师:好。急不可待,迫不及待。就是一枝常春藤,也让我无限的欢喜。那么这里面还有,大家看啊,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什么叫“我的心等焦了”?什么叫“我的心等焦了”?
生6:“等焦了”就是快要冒火。
(全班笑)
师:“焦”这个同学解释得很好,想要着火了一样,非常的焦灼,非常的难受。我都快要被这焦急,被这种渴望给点燃了。我对这个绿真是太渴求了。所以见到绿才有这样的喜悦,喜悦也就更加强烈。同学领悟得还是挺好啊,大家一定要仔细的揣摩文字。那咱们同学看,我因为喜欢绿,我就把绿囚系起来,我是怎么囚系的呢?
生:把它牵到屋子里。从破碎的窗口——
师:说那个窗子恰好有破碎的一角,然后把它拉进屋子里来。那么大家有没有注意被囚系之前这个绿是什么样子的?哪一段重点写了被囚系之前绿的状态?
生:第7段。
师:大家一起来读这一段。
(师生齐读第7段)
师:这里都写了常春藤的哪些状态呢?
师生齐说:“伸展的样子,卷须的样子,还有什么啊?变青变老的样子,一点一点舒开折叠嫩叶的样子,包括,每一个清晰的脉络嫩芽,我都在细细的观赏,包括,下雨的时候,我喜欢听它的声音,看她的姿态”——你们觉得这段话写得怎么样?
生:美——
师:非常的美,这是诗一样的语言!我们从这个诗人对于常春藤的描写的状态来看,你能够感觉到诗人对于它应该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意呢?
生:一种爱护之情。喜爱。
师:喜爱。喜爱到什么程度?喜欢你,喜欢各种样子的你;喜欢你,各种样子的你都让我欢喜。
生:天天看——
师:对,每天在看,无论怎样,只要是你,我都喜欢。你看是这样的一种深情,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这是诗人在囚系绿之前,在看着窗外的常春藤,它一天一天生长变化的状态。从这个观望和注视里,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常春藤倾注了很浓很浓的爱。我们说喜爱没有问题是吧?那咱们同学看一下囚系之后常春藤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淡黄,枝条也变成细瘦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师:大家看到了,“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淡黄,枝条也变成细瘦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又用了一个比喻句。你们有没有想他为什么不用“病了的人”而单单用“孩子”呢?
生:孩子比较娇弱,就是那种娇弱的特点。
师:说他比较像孩子一样娇弱——
生:还比较可怜。
师:那你们知不知道病了的孩子是什么状态?我们俗话就是民间有句俗话说,这个小孩儿啊,他是最不藏病的。小孩儿不藏病,说这个小孩,如果他真的是身体不是特别难受,他肯定活蹦乱跳的是吧?他又吃又玩,又蹦又跳——他很单纯。他真的病了,他才蔫,他才没那么活泼。那常春藤现在像一个病了的孩子,我们就能知道常春藤是真的生病了。变得细瘦,变得嫩黄,变的娇弱,变得像一个病殃殃的小孩,无精打采。所以你看这个是很有意思的。那么咱们同学看,我喜欢它我囚系它。你们对这件事情怎么看呢?
生:就是太喜欢这个绿色了,想要它天天在我身边。
师:这个“囚系”,我们就特别强调了是把她囚系住,牵进自己的小室,是吧?那就是因为我太喜欢了,所以我要把他放在我自己的屋子里,我要“占有”它。
生:对。
师:有的时候,爱一个人就要懂她,听没听说过这句话?陆蠡他真的懂绿么?
生:不懂。
师:字里行间流露的都是爱,那你能不能找到书上的句子,可以证明不懂它的语句呢?
生:第10段第2行。“植物是多么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她的爱护,我对它的善意。”我认为这句话体现出来了,作者他不懂得常春藤。
师:不懂得常春藤?你说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我对它的善意。那我觉得是绿又不懂我呀。我对你这么好,你看你也不领情,我很伤心,我觉得我的付出没有回报。
生:老师,从侧面。
师:哦。从侧面看出来我不懂你?你这个从对方入手想象的这个手法用的好。
生:第11自然段。“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句话就说明他不懂这个绿。绿想走,但是他还是,仍旧不让它走。
师:绿愿不愿意被囚系?
生:不愿意。
师:绿不愿意被囚系,甚至是因为被囚系绿都病了。这个被囚系是不是就是没有自由啊?我说绿被囚系之前和被囚系之后有变化。之前的它生机勃勃,有希望,有活力。而在囚系之后呢?它的枝条变得细瘦,变得娇弱,变得病殃殃。有没有在囚系前后都没有改变的地方?
生:文章第10段。“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师: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生:“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
师:还是在这一段。“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这里说绿是多么固执呀。”那么大家看,常春藤有没有因为我的囚系而改变自己坚持的方向?
生齐答:没有。
师: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这个“固执”我们可不可以换成另外一个词语?
生:坚持。执着。坚韧……
师:我总是想把它拉进窗子里来,但是它总是向着窗外生长,不屈服,是不是这样的?所以这个绿本身虽然被囚系了,但是实际上它心中依然向着阳光的方向生长。它的初心并没有改变?
生:对。
师:我真的一点都不懂它吗?我如此的喜欢他,我难道真的不懂它吗?哪儿能看出来我懂他呢?
生:第5段最后一句话。“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话。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我能和绿叶对话,因为我能了解绿叶,然后绿叶也了解我。
师:“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同学翻译成“对话”,我和它可以对话。可以对话是说明什么呢?我们可以进行沟通,我们有共同的东西。后面这一句话,“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因为我和它心心相通,我和它在精神上有一种共鸣,是不是这样?所以我才能够和它对话。我和绿之间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我们有的时候会说喜欢不需要理由,更多的时候都是有理由的。你喜欢的这个人,尤其是朋友之间,可能更多的时候是喜欢你自己,因为你喜欢的这个他常常是你自己的一个影子。
师:那么这里面大家看到了,我和绿之间应该是有一种我们是说精神的共鸣也好,或者叫精神的同构。
(教师板书)
师:那也就是说我们两个是精神上可以相通的,所以我才如此的喜欢它。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我在写绿的时候——常春藤,他一般的前面都是用“绿”这个词修饰,他对绿的称呼有变化。
生:绿囚。
生:绿友。
师:绿友。那你说这个称呼上的变化能体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呢?
生:就是关系更加亲近,变成了朋友。
师:开始的时候可能就是我看到了绿色,绿色给我一种希望和生命,而现在呢,我幽居在这个小室,常春藤和我共处一室,它就像我的伙伴一样,像我的朋友一样,陪伴着孤独的我。是不是这样的?所以这个时候称呼变了叫“绿友”。同学刚才又注意到还有一个词叫“绿囚”,什么时候出现这个词的呀?
生:第12段。
师:第12段是要干嘛呢?
生:打算要把它放了。
师:打算要放它出笼。在哪段放的?
生:13段。
师:13段。哪句话非常直接的写出了作者——
生: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
师: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再往前一句——
师生齐读: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开释”是什么意思啊?
生:释放。
师:我之前把它捉进来,现在我给你自由。“我珍重地开释”,“珍重地”说明什么?
(生台下七嘴八舌答)
师(总结):我很在意,我很小心,我很郑重。“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这句话什么意思?他怎么不直接就说“临行时我把这枝绿放到了原来的位置”,这句话就不要了,情感上有没有变化?
生:有变化。
师:有变化。“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的是谁呀?
生:常春藤。
师:就是这个绿藤,永不屈服于黑暗。就是常春藤的精神特质。那么对于它的这种精神特质,我是什么样的情感?
生:一种敬佩。
师:我敬佩他,我不但敬佩他,我甚至敬重他,所以我要珍重的开释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所以你在这里就能感觉到作者陆蠡在囚绿包括在释放这个囚人的时候,内心情感是在变化的。但是我们还是知道啊,他之所以喜爱常春藤,之所以囚禁常春藤,到最后又释放常春藤,是因为他懂得常春藤是一个永不会向黑暗屈服的人。它有一种永远向上的、坚忍不拔的力量。是不是这样的?(生答“对”。)所以我把它引为知己。那咱们同学看,陆蠡到底懂不懂它呢?
生:还是,还是懂一些。
师:还是懂!那既然懂,那又为什么囚禁呢?我们说因为喜欢所以囚系,是吧?因为懂得所以珍惜。是不是这样的?(生答“是”。)那么我之所以在这样一个小室里,把常春藤和我放在一起,我们同学之前有这样的词语,因为我太“孤独”了,因为我太疲累了,因为我太抑郁了,因为我的心灵需要安慰。而绿恰恰可以满足我内心的需要。是不是这样的?(生答“对”。),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知道,正是因为爱,所以才有枷锁。爱本身也是一种责任。那么咱们同学呢,可能还有一个想法,或者通过咱们刚才的这个交流,我能够看出来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你们觉得爱应该囚系她,还是应该给她自由呢?
生(齐答):应该给她自由。
生:我觉得爱应该给她自由。因为囚系她会让这种爱变得不那么纯洁。而且不那么友好。因为就像常春藤一样,囚禁了之后它就开始生病了。
师:你真的爱一个人,或者一种事物,你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
生:我觉得也应该是给她自由。因为这里面,你要是不给它自由,它不就病了?不是很高兴。
师:但是真的放开了以后,就不属于你啦?
生:那也没关系。
(众生大笑。)
师:一个非常善解人意的一个小伙子,你们的想法还很一致啊:爱她就应该给她自由,就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就要看她需要什么而不是——
生:而不是满足自己的自私的心理。
师:非常好。不是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要考虑对方。你们真的很伟大!我觉得,你们现在才十几岁,就有这么深刻的领悟,真是让老师非常的佩服。那咱们同学看,其实懂或者不懂,爱或者不爱,可能永远都是我们在追逐的一个问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别人不懂你,或者是被囚系的一种感觉呢?
生:我感受非常的深。就举我父母吧。(男孩子似乎情绪有些激动),就是他们总想让我多好多好,然后我就感觉自己不行。
师:他们觉得你好,想让你好,父母的这一份深情可能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无以回报的。没有任何一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更好。这爱是不容怀疑的,但是可能方式需要改善,他不够懂你。好好的和父母交流一下,父母对我们的这种爱——我是为你好!但对不起,你给的我不想要。我们可能也会有这样的感受。而这样的爱可能就让接受的一方很沉重。是不是?所以呢,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和父母交流一下。怎么样能让爱以一个恰当的打开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让她的爱我们能够有感知,让我们的行为能符合她的要求。
师:其实人和人之间是这样,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是这样。那我们现在看,陆蠡因为喜欢绿所以囚系了绿,因为囚系了绿,所以最后又放开了它。当我离开北平的时候,我离开了我的圆窗和绿友。文章最后一段“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这个结尾真的是余韵悠长,用了一个问句。那么大家觉得,如果真的有一天,他和绿友重新见面,绿友会和他面生么?
生:作者始终记着常春藤,但是常春藤一年了,可能会生长,和以前不一样。所以会面生吧。
师:是常春藤觉得和我面生。你这个刚才的说法是觉得常春藤长大了,成长了,就不认识原来的朋友了?他的这个意思是说“得重和它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
师:那老师现在假如一下,假设一下。你和你的一个初中的好朋友,可能你们已经好长时间没见了,然后突然间你们又重逢了。你们会觉得生分么?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会回想起以前。
师:这个常春藤虽然是一株植物,但是这里作者明显已经赋予它人的情感。已经赋予了它人的情感。所以你们还觉得会面生么?
生:还是会。
师:还是会?为什么?
生:因为回想起过去,常春藤都是不好的回忆。(同学大笑。)因为你囚系了我。
师:因为你囚禁了我,所以我恨你。是这样么?好了,你请坐。但是大家也要知道,假如说常春藤真的是一个人,一个有情感的人的话,在那样一段孤独的日子里,有我和它作伴,有我对它每天的观望和欣赏,我觉得也应该是一种幸福。是不是这样的?
师:反正我是固执的认为我和绿之间已经成了精神上的朋友。我们的遇见本身就已经不可思议了。所以如果让我来回答的话,我是觉得应该不会面生。如果是真的在精神上相沟通和交流,如果在精神上真的有共鸣和同构,那么不管岁月如何消弭,不管时间如何变化,也不管你在哪里,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们永远都是熟悉的人。
师:咱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学的内容。我们说,我和这个绿先是遇见了,在哪里遇见的?
生:在北平的一家小旅社。
师:我们遇见了,因为遇见,所以我喜欢它、喜爱它,因为喜爱它,所以我要囚系它,又因为囚系所以才有后来的“开释”它,因为开释它之后我就离开了,所以有后来的怀念。不管怎样,我和绿在精神上已经成了朋友。我刚才说了,我喜欢绿,是因为绿是这样的一种事物。因为它带给我希望,带给我安慰,带给我快乐,带给我生命的活力,因为它永不屈服,始终向阳。那咱们同学知道,这样的手法在我们写作上叫托物言志,是比较中国化的一个词。按照我们中国古诗词叫托物言志。同学刚才说的非常好,叫“象征”,这是西方引进来的一个写作术语。借常春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那我们也就知道我喜欢的常春藤的这些特质,其实恰恰是我自己的精神写照。那你说陆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七嘴八舌)
师(总结):不屈服,永远向着光明,永远向往自由,一个为理想而坚定不移,坚贞不屈的人。陆蠡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家。那么我们看通过这样的一个我和绿相遇的小故事,其实他在告诉我们,我们也应该始终的心怀梦想,同时,在每一次遇见的时候,都应该好好珍惜。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我们可以简单的交流一下。我们每看一篇文章,其实就是在和作者进行一种文字上的交流,陆蠡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是我可以依然和她有交流——
生:我感觉以后在交往朋友的时候,应该真诚相待,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多多的思考问题。然后这样才能让友谊更加持久。
师:要真诚相待,让友情更持久。
生:感谢所有相遇。珍惜每一次相遇。
师:我和绿友分别了,大家觉得他们俩还能再见么?
生:应该不能。
师:虽然我很期待,但是实际上很难甚至是不可能。因为有些时候,分别就是永别,再见就是再也不见。所以呢,当我们拥有的时候,请一定要好好珍惜。让我们感恩遇见,共同珍惜。让我们一起努力,守护心中的理想。
师:谢谢大家,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