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刊大盗韩石山
从3月10号开始揭露韩石山造假书,至今已经20天,我要对网友们说一句,到此要告一段落了。
韩石山的造假,当年声势浩大,风头甚健。有一阵子,山西文学在外包租了房子,雇了临时工,大干快上,收书稿买书号编辑设计校对印制发货一条龙,俨然一个造假作坊。我作为一个局外人,所得知的肯定是冰山一角,大量未揭露的事实真相,定将更加怵目惊心。在韩石山执政的8年,韩氏是把它作为一项重大工程自诩于人的。
以造假诈骗为手段,目的只能是敛财。与花里胡哨的以刊养刊改革经营等没有一毛钱关系。韩石山的创收把山西文学折腾到奄奄一息,这个结局就是最好的证明。
韩石山经常以山西文学的救世主自居。可是他执政八年,山西文学得到了什么呢?他上任之时,山西文学邮发2200多份,到他离任的2008年,刊物订数降到700来份,这个数字,刊物一直羞于示人。他上任时,刊物经营略有盈余,他离任时,刊物外欠巨额印刷费。以至于他离任四年,山西文学辛苦挣扎,依然在为还清外债多出筹款。2011年,竟然拖欠全年稿费未发。前任主编离任,理应做离任审计,韩石山留下巨大财务黑洞,账目不敢见人,一直拖着。不审计便不能更换法人代表,韩石山离任四年多,依然身兼山西文学法人代表,岂非咄咄怪事。
山西文学这样的老刊物,和印刷厂一直维持良好的信用关系。现在,印刷厂被大量的欠债拖怕了,和刊物实行即时结算。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每期刊物印好,付一期印刷费,交一期刊物成品。翻开刊物几十年的办刊史,几曾有过这般窘迫,这般尴尬!
那么,韩石山这样的窃刊大盗,如何能得逞于一时,统治刊物长达八年?
山西文学,从根子上说是一家国企,国企是他的本质属性,韩石山不过钻了现时所有国企经营的空子而已。
中国的国企,实质上是一个无限责任公司。说无限,并不是说,它勇敢地承担了无限责任。而是说,不管它怎样欠账,怎样垮台,背后都有国家在兜着底。山西文学背靠作协,背靠宣传部,即使没有固定资产,没有像样的产品生产,没有市场份额,依靠国企的信用,依然可以继续欠款经营。这就是许多奸人愿意到濒临破产的国企担任负责人的原因。瞒天过海,违法乱纪,中饱私囊,还可以落一个“受命于危难之际”出山改革的美名,何乐而不为呢?
山西文学决策上编辑图书这个项目,我当时就曾经说过,刊物实际是出卖信用。许多个人开办的工作室当时也在经营同样业务,为什么私家经营难以为继,山西文学这里业务火爆,出书人趋之若鹜?大家无非看上了山西文学的国营招牌。山西文学跑不了,跑了,有作协在,有宣传部在,还可以找上级主管。许多作者就是怀抱这样的朴素信念来找山西文学,韩石山也就毫不客气一骗再骗。最后,拍拍屁股一走了之,留给继任偿还债务去。没有固定资产,没有像样的产品,山西文学依然可以卖,卖信用。韩石山就这样卖完了山西文学最后一点家底,可谓榨干了山西文学的最后一滴泪。现在,连印刷厂都要和刊物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信用透支到底,山西文学还有什么家底可以拿来数点一下?
韩石山这种招数,在破产国企早有人用过,韩石山不过挪用到文化刊物经营罢了。也是文化人警觉不够,也是文化人善良软弱,韩石山的骗术终于大行其道。骗了刊物骗作者,刊物的有形无形资产全透了底,留下一堆乱石滩。
韩石山现象当然不是偶然的,有待于国人详细解析。这里我也不再多说什么。解析这种文化现象,不是简短的文字能够说清楚的。我只是揭露出我之所见,至于是非功罪,不再评说。我只期望文化界吃一堑长一智,期望受骗的作者觉悟抗争,至少不至于在同一个地方再次跌倒。一个社会溃败的年月,道德底线以下的事屡见不鲜。刊物有蛀虫,作家有败类,你要警惕。
韩石山2007年在康杰中学讲演时说过:“我的抱负是,这世上有韩石山,你就别胡来,要蒙人你到别的地方蒙去,要撒野你到别的地方撒去,别在这儿。”韩石山这话说得大了。事实证明,说这话的时候,他就在胡来,就在蒙人,这才是典型的骗子伎俩。韩石山一贯把自己装扮成酷评斗士,现在,是该好好的和自己斗一番了。
我有点遗憾的是,自我打假以来,韩石山始终没有为自己辩解过。我倒希望看到韩石山的文章。也许在以后会有。我只说一点:事实俱在,只要你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你就狡辩。若干年后,你会后悔的!
原先估计会有韩粉一拥而上,自始至终也只有那么一两个。也许以后还有吧。我再说一点:生命有限,我还有其他事要做,除了事实订正辩诬,我一概不作回应。
附带声明:韩石山的造假,都属于职务行为,应该由《山西文学月刊社》负责。这里拎出韩石山说话,是认为他应该付主要责任。也是为了叙述的方便,没有别的意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