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西北纪行之五

(2011-01-06 09:08:08)
标签:

王志强

新疆

远兴

革命理想

兄弟民族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边疆的魅力:两代人的西迁

 

    到新源县则克台镇,我们走进一户人家看沼气。这家主人叫高达中,48岁,两口包着地,种玉米棉花。我们刚一进院子,就进来一户邻居,二话不说开口就吵:

    “为什么给他家不给我家?”

    “15个气压,好用。火这么大,谁不安?傻啦?”

    王志强站长连忙解释,建沼气国家有补贴,每次建多少,给谁,都有说头,不是谁想要就给谁。听完了,那人撂下一句硬话:

    “那下一次再有,我先报上名!”

    王志强在一旁看看我得意地笑。那意思是:这里的农家欢迎沼气,不用我再做介绍了吧。

    主人正在院子里拆盖,砖瓦木料堆放得难有个下脚的地方。问起来才知道,这里农家多半是维族哈萨克族,高家是汉族,从老家安徽迁过来。30年前,在老家就见过别家用沼气,只是看过,不知道是咋回事。总知道不烧柴好么!去年伊犁开始上项目,高达中到附近农建71团去串门,看人家火苗腾腾的,回来就找农业局申请指标建池。他说自己是钻了个空子,项目刚开始,四邻八舍的都还不知道好处,争抢的还少,明年就没有这么容易了。刚才来吵闹的不就是例子么。

    高达中在院子里折腾着改猪圈。建了沼气池,他打算扩大养殖规模,养十五六头猪。承包地,再加上养猪收入,日子过得就比一般人家强了。这也叫领先一步。

    这一家安徽人,怎么动了千里搬迁的念头,毅然抛弃了家乡热土,到边远的新疆来了?高达中说,他是随父亲迁过来的。他家原是安徽阜南县,1968年父亲到新疆找表舅,落在了昌吉。一直到1970年才转了户口。问他父亲为什么动迁,高达中的回答出人意外:

    “他那么懒,农业社干活,哪里受得了那苦!”

    “你待会就能见了他,保养得细皮嫩肉的,哪里像70多岁的人!”

    不一会儿我们就见了他的父亲高远兴。老人家72岁了,果然身手利索,握手间感觉皮肤绵软,不像个到边疆做苦力来的。老人脸色也嫩白,头发整整齐齐倒梳背后,衣着整洁,皮鞋擦得锃亮,手执一把折扇摇摇晃晃,分明是个闲散的老人。

    高远兴会一点中医,在大队是赤脚医生。文革中间可不管这些,吃不饱,红薯面黄豆面杂粮,饿着肚子,天天晌晌要下地。生产队卡的死死的,不能请假。高家是贫农,也逃不脱管制。高远兴最受不了就是这个。他跑到新疆,凭着一点医术,先不用下地受苦受管制。边远地区,政治约束毕竟要薄弱些。高远兴不过就是谋求一点可怜的自由,企图溜出铁桶一般的严密管理秩序,当一个自由职业者,遥远的新疆给他留下了一个狭小的空间,他于是决定定居在此地。边疆比内地缺人,高远兴很快做了乡卫生院医生。农村户口迁来,到新疆成了国家职工。干到55岁退休,工资不高,也足够他悠哉游哉,日子不错。

    高达中1985年迁过来,1991年才上户口,把媳妇接了过来。两个孩子都是口内生的,后来也随父母落户到这里。1985年,安徽农村生活还不好过。村里人均不到一亩地,吃粮还是困难。则克台人均2亩多,吃饱饭没问题。现在大儿子读完大学落到保定,小儿子在伊犁钢铁厂当工人。他们一家,还是聚得少,散时多。

常说西北的盲流多。就我接触的几家,包括高远兴的几个安徽老乡,可都是正经八百办了户口迁移手续过来的。内地迁到新疆,一般亲戚串亲戚,老乡叫老乡的居多。多数都是人先来,劳动几年,落了户。时间久了,那边也就销了户。也有双户口,这边上了,那边没销。不多。

    这一家人1995年曾经回过安徽老家一次。那是母亲回老家探亲,意外去世。全家迅速赶回,两天安葬。高达中说,安徽那个天,头一天热的要死,第二天下雨,穿毛衣还冷得哆嗦。土生土长,回去倒不适应了,他成了地道的伊犁人。

    高达中的邻居,不是维吾尔,就是哈萨克,平常交往,习惯了,处得好。他家的院子,原来要大,说修路,裁小了。路不修了,也没退回,他正在和村里争辩。他说:这有什么。亲兄弟也有矛盾,那个锅碗瓢盆不磕碰呢。在兄弟民族的大海中,他爽快地做着一粒沙子,很自在。

    像高远兴这样的人家远涉千里,西迁到新疆。起初的原因,竟然是因为想做一个自由人,向往边疆的管束松散。仅从这一点说,他比那些身陷严酷的管教秩序又无心自拔的人高明不知多少。在我们的想象中,西部移民,背井离乡,风餐露宿、吃住无着,做苦力讨生活,拼死拼活,才能杀出一条活路。他们到西北来,居然是向往西北的幸福,令我意外。西北的游牧民族,确有无拘无束,天然自在的天性,羊羔美酒,呼朋引类,不尊法度,不服管束,放纵任性的一面。人间世,天外天,律令不及的地方,往往人性得以畅达舒展。边疆的魅力无处不在,那个年代哪怕有限的一点自由,都可以诱发人们的无限向往。辽阔的大西北,也是放飞人性自由翱翔的天地呢。

    在革命理想大行其道的年代,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曾经是叫得最响亮的口号。高远兴两代人没有这种革命理想。他们没有那个年代非常政治化理想化的选择。他们只是想找一个日子过得舒服的地方,一个不那么限制人身自由的地方。回头来看,小老百姓的选择,更实在更真实,也更加人性化。“逝将去汝,适彼乐土”。我们的远祖都知道远逃苛政。为了躲避严格的人身管制,他们宁可远走他乡。中原有什么,不过一个好听的名分,边疆的苦难,更多来自想像。在遥远的地方享受生活,也比在家乡热土受罪强过百倍。遥远并幸福着,这是高家父子两代非常实惠的选择,也是他们令人羡慕的生活状态。

 大西北纪行之五
高达中叫过他父亲,高远兴果然细皮嫩肉,哪里像七十多岁。
大西北纪行之五
邻居有个老头,也是安徽人,听说内地来人,也过来和我们攀谈。
大西北纪行之五
普通农家院子,养牛的多。
大西北纪行之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东风第一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