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书和她写的后记
(2010-12-16 10:01:54)
标签:
春光里gb2312宋体中国社会科学院福建教育出版社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女儿的书和她写的后记
女儿的书出版了。30多万字,一时看不完,自然先看后记。
这部书是我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
2001年我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郑师渠教授攻读博士学位。“近代教科书”是郑老师指点给我的一个宝库,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始终得到郑老师悉心指教,感谢之情,无以言表。还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很多图片是他们协助拍照而成。
2006年完成博士后研究,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工作后,我仍不断修改论文,力求更好。感谢近代史所良好的学术环境,在这里我感受到学术和人生的厚重,能够在此工作确是我的幸运。感谢文化史研究室新老领导和诸位师长同仁,他们对我的指教和关心令我受益良多。
2009年我有机会赴台湾查阅资料,在此感谢台北“国立编译馆”教科书资料中心,尤其是王立心先生和张惠萍小姐。他们赠送宝贵资料的慷慨热情,令我感动。
福建教育出版社林冠珍老师向我提出很多中肯建议,为此书的出版,她费心尤多,特此致谢。
感谢父母家人。他们给了我最伟大无私的支持,我把这份作品献给他们。
如同女儿所说,这部书,从博士论文开始,不断丰富补充,直到形成论著,交由出版社出版,前后历时9年。
9年间,女儿经历了毕业就业,立业成家的人生重大段落。我们这样的父母也由盛年迈进退休门槛。自以为青山在人未老,事业生活终也成为袅袅的余绪。时光无情,成长代谢,人生道路上重要的9年,回想起来,一时竟无语哽咽。
孩子读硕士,读博士,分配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按说是多么骄傲的历程,我们也以为风光无限。其实,每一扇窗户里,都演绎着个性化的悲欢离合。每一页人生档案背后,都有鲜为人知的故事。明媚的春光里,我们未曾想到,人生还要经历那么多曲折。大道通途,莫以为满眼掌声鲜花。有浓云,有飓风,有冻雨。走投无路的沮丧,柳暗花明的惊喜;满怀喜悦一脚踏空,从天堂坠落到地狱的极端游走;成败一瞬间,担心忧惧,一夜白头的熬煎,豁出去拼搏的高峰体验,等等,拼成了五味杂陈的岁月。
我们舍命追求的,是孩子的学业,学位。学位是什么?它是一个精致的琉璃瓶,你要不断加工,使它尽善尽美。你要双手举过头顶,一路护驾,呈送进学术的象牙塔。小心翼翼,不敢半点闪失。知道它珍贵,知道它易碎,端正了,扶稳了,一家人呵护着上路。偏偏风来了,雨来了,坎坷泥泞。跌跌撞撞,扑倒在地,泥水满身,鼻青脸肿。阴霾满天,学位;大雨如注,学位;浑身青伤,学位;一跤跌倒,伤痛不能抚,爬起来先看——学位。琉璃瓶完好,喜极而泣。一家人看护着,走进象牙之塔,献上我们的供奉,9年。
尖锐的往事涌过来,岁月弥漫着悲怆遮掩了前世今生,我哪里还敢看这一行字:
感谢父母家人。他们给了我最伟大无私的支持,我把这份作品献给他们。
为人父母,看好孩子,本分而已。做好父母,护送自家的孩子一帆风顺,是父母平凡到平庸的使命。天下父母都这样看,甚至,这一代天下的孩子也这样看。感动的是,我的孩子没有这样看。她说,我们给了她最伟大无私的支持。
9年,老弱残兵强自支撑,守住门口,抵御外侵,只为了屋里一张安静的书桌。当河岳安详,炊烟又起,厮杀声退隐,我们藏起伤口,装作什么也没有发生。其时我们也曾啧有烦言,这孩子,当你写字的时候,你不知道屋外刀枪对峙吗?她其实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记在心里。她要回报。她说:最伟大无私的支持。一句话,艰难的岁月轰隆隆翻卷过去。一个博士这样评价我们。
一介平民,何言伟大。世间,第一个人这样评说我们,当然,也是最后一个。所以,我们非常珍视。
在地球的某一个地方,当一个人获得某种成就,首先感谢党,感谢政府,还是首先感谢父母,都成了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我的孩子选择了感谢父母,她选择得很人道,因而,她选择得不平凡。相信每一个父母,看到孩子的选择,都会闭上眼睛,任滚烫的泪水滑过脸颊,潸潸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