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祁营洲:西医认为的无症状,中医可以认为有证候

(2022-05-03 23:25:00)
标签:

祁营洲

前伊朗男篮队医

正安医馆特邀中医师

广誉远医馆特邀中医师

新东方英语教师

分类: 医海无涯

祁营洲:西医认为的无症状,中医可以认为有证候

祁营洲:西医认为的无症状,中医可以认为有证候

目前国家卫健委每日的疫情通报中,依旧将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分开通报,但2022315日最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中,已经不再提无症状感染者。

在“试行第八版诊疗方案”中,还将无症状感染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并列为传染源,在流行病学史的相关描述中,也将发病前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有接触史列为流行病病史之一。

而在“试行第九版”中,不再将无症状感染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即确诊者)并列,而是统一称之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

这有可能改变今后疫情通报用语,不再将无症状感染者和确诊者分开通报,而改为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

关于“无症状感染者”,在曾经老版的方案中,国家对无症状感染者的定义是: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无相关临床表现,如发热、 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且 CT 影像学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者。

通俗讲,就是核酸阳性,但是自己一点儿得病感觉都没有,CT检查之后,肺部也没有异常,并没有肺炎表现。

祁营洲:西医认为的无症状,中医可以认为有证候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位上海新冠阳性患者的感染经历记录:

“我从321日开始头疼腹泻三天,324日早上醒来觉得没法起床,测量体温39325日凌晨测核酸,结果阴性,我以为是普通感冒,但高烧持续到329日,期间328日继续核酸,十人混检,29日大白上门复核,30日继续复核,30日晚上接到疾控中心电话,确诊阳性。

41日我被拉去隔离,42日到达南汇金融学院隔离点,到了之后听说这里是自愈隔离点,到了四天之后才有医护人员出现,然后发了每人一盒连花清瘟胶囊,期间是一直喉咙疼头疼,喉咙干,喝水无法缓解的干疼,剧烈咳嗽,晚上无法躺下来休息,自行购买头孢、氢溴酸右美沙芬糖浆、阿斯美。

49日第一次核酸检测阴性,411日第二次核酸检测阴性,以为可以回家了,但一直没收到解离通知书,听说因为解离后复阳的人太多,414日再次核酸检测阴性,415日下午终于可以回家了,收到解离通知书上写着无症状感染者,但从隔离点回家后突然发现,自己还有气管这个器官,胸口疼,不能深呼吸,胸闷气短至今,现在需要就医治疗,但却并不方便去医院,回家隔离七天后做过三次核酸都是阴性,但天天胸闷气短头疼,还低烧过几天,不定时人发冷,乏力。”

另外一则消息是,中医专家张伯礼院士415日赶赴上海,担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赴上海工作组中医专家组组长,负责指导中医药诊疗和救治工作。

他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表示,西医认为无症状,但中医认为有证候。例如一些无症状感染者有倦怠无力、舌苔腻、大便黏滞不爽、脘腹胀满等中医证候表现,在这个阶段及时用中医药干预,在防止病情进展、加快核酸检测结果转阴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祁营洲:西医认为的无症状,中医可以认为有证候

祁营洲:西医认为的无症状,中医可以认为有证候

为什么张伯礼院士说“西医认为无症状,但中医认为有证候”呢?这是因为上海普遍对无症状感染者的定义为核酸阳性、但没有CT影像证明有肺炎表现的患者。于是结合上面那位新冠阳性患者的感染经历记录来看,上海所评判的无症状感染者并不是指无发热咳嗽等流感症状。说得极端一些,上海是把核酸阳性、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但是没有CT影像证明的患者,都可以定义为无症状感染者。

祁营洲:西医认为的无症状,中医可以认为有证候

于是,虽然在西医评判中是无症状感染者,但在中医看来,根据不同患者的不良表现,当然应该是有证候,有证候当然也就需要治疗。

“证候”是中医学的专用术语,简称为证。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本质的高度概括,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位、病性、病势。比如看中医时,大夫诊断为风热证、风寒证、寒湿证、瘀血证,等等,这些表述就是“证候”,即疾病过程中在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的高度概括。一个证候可以表现出若干个不同的症状,比如风热证可以有发热、头痛、咽痛、流涕、便秘、咳嗽等等不同的症状。

所以,西医认为的无症状,中医可以认为有证候。

愿疫情早日结束,愿国泰民安。

祁营洲:西医认为的无症状,中医可以认为有证候

-END-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