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当你意识到巴顿是一位藏族民谣歌手,那么他这首《我没有》中的伤感就会凸显出来,他说“我家门前应该是一片汪洋的大海”,“我家邻居应该是一位慈祥的老者,他充满智慧,时不时还会和他一起 扬帆起航,奔向大海深处”,然而副歌部分他却强调“我没有家,我没有”。来自高原的巴顿原名巴桑顿珠,是一位来自西藏日喀则的90后原创歌手,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的汉文学专业,这首《我没有》是他签约北京独立音乐厂牌“要音乐”后的首支单曲,同时也是该厂牌“民谣系列”的首支音乐作品。
如果仅从歌词的字面去听的话,那么这会是一首轻松愉快的歌曲,旋律节奏都那么明快,甚至在编曲上还有不少可圈可点的细节值得砸么,讲的就是一个年轻的藏族小伙子,畅想自己的家乡有多美,想要娶上一房优雅大方的漂亮老婆,向往着轻松自在的生活,可是偏偏这是一首叫《我没有》的歌曲,在轻松的背后是看似无所谓的“我没有家,我没有”以及“索亚啦,索亚啦”的反复吟唱。
就歌曲本身而言,这首《我没有》应该算是一首民谣歌曲,并不复杂的旋律,以及看似简单的歌词(虽然很可能另有深意),但是就编曲而言,又是一首制作相当精良的音乐作品,我并不是说民谣的制作就一定简单,但这首歌曲的制作显然过于精致。在这里不得不提到这首歌曲的编曲和制作人安小楠。我和安小楠曾经有过间接的合作,2013年我编剧的独角诗剧《情爱长安》的配乐就是由安小楠制作,对他的编曲和制作能力可谓相当了解,他是一位吉他高手,是一个对音乐有着近乎严苛标准的制作人,更是一个哪怕用最简单的音色都能表达相当复杂情感的音乐人。
所以在这首《我没有》中,我们能听到精致的吉他弹奏,丰满的音乐织体,以及精良的的整体制作,这首歌曲没有刻意添加藏族音乐元素,却用到了《我爱北京天安门》旋律的变奏作为前奏。
作为一个90后,巴顿是没有所谓民谣传承的,他不同于之前的民谣歌手,比如周云蓬、小河,甚至宋冬野、尧十三,他没有他们的沉重,以及站在某种人文层面的责任感,但巴顿站在了高原,站在了故乡的立场,甚至用复杂的编曲与前辈民谣歌手们割裂。甚至可以认为巴顿提供了一种新的民谣思路,没有好与不好的区别,只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与可能。
民谣不一定是苦闷的,在我听来,《我没有》是用一种看似快乐的方式去表达更复杂的情感,既然这种情感难以一言以蔽之,索性就用更加快乐的方式含蓄地表达出来。
在巴顿的虾米音乐人页面,他说他是一个热爱写歌唱歌的小年轻,他说他很喜欢北京这座城市,所以“现在在北京学习音乐,听音乐,做音乐,住胡同,和大爷大妈聊聊天,做做饭,没有多大的抱负,但总希望能给听我音乐的大家,带来点好玩儿的东西,真诚的东西。”所以“好玩儿”与“真诚”成了巴顿的外在特性,但我们绝不应该被这种看似“好玩儿”与“真诚”的表象欺骗。但是至少,在他的律动中,我们可以愉快的动起来。
在听过巴顿的《西藏的孩子》和《欢乐雪顿》两首藏语demo之后,我越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情怀的民谣歌手,只是他总在用快乐遮盖他的忧伤,可是既然他藏得那么好,我们又何必拆穿他的忧伤呢?
总体来讲,藏族民谣歌手巴顿的这首《我没有》是一首很值得聆听与欣赏的音乐作品,而且相当耐听,听着听着很容易让人怀念起在拉萨的夜晚,喝完了青稞酒,就抱起吉他唱起那些欢乐或是悲伤的歌曲,然后忘了自己只是一个暂时逃离了大都市,妄图在高原找到片刻宁静的家伙,甚至一度险些忘记了寂寞和伤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