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交易的本质是什么

分类: 理财周刊 |
2018年5月7日摘自《理财周刊》
美国第二大证券交易市场——纳斯达克(NASDAQ)宣布将在今年10月接纳加密数字货币的交易,这条消息对于备受争议的加密货币有不小影响。
纳斯达克市场是1971年开盘的,当时的推广语是:任何公司都可以在这里上市,时间将证明一切!尽管纽约股票交易所(NYSE)的历史悠久,华尔街主流依然认为是纳斯达克市场开启了企业商品化的新时代。如今,加密货币即将融入纳斯达克,和加密货币携手而来的是另一个新趋势——资产数字化。可以预料在不久的将来,任何企业都可能拥有自己的通证(Token)。
要理解并接受区块链的经济本质,只需要记住下面的3句话:1.区块链通过“点对点”的资产交易创造了一个通证(Token)交易市场;2.区块链通过分布式账本挑战了现行企业的资产边界;3.区块链通过互联网构建了一个虚拟闭环。
在“币圈儿”,最惹争议的技术概念是“去中心化”,其实从“点对点(Peer to Peer)”的本源含义看,互联网实现了“点对点”的信息传递(电子邮件),从而删除了延续千年的驿站和现代邮政体系的邮递员。经济学的解读是“去中介或脱媒”,降低了信息传递的交易费用。由此推论,“点对点”的资产交易是在分布式账本上确认交易信息,完成资产交易,从而删除了“两点或多点”中间的中介机构,交易时间和交易风险,这才是“去中心化”的本源,不可泛化解读。
换一个维度,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是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签署的一纸协议,核心内容是美元挂钩黄金,汇率为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主流国家货币再挂钩美元,汇率浮动比例不得高于10%。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单方撕毁协议,形成了“美元中心”。于是就有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危机,让美国可以对世界宣称:“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你们的问题”!面对“美元中心”的挑战,欧洲有了欧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了特别提款权(SDR),中国的人民币也在不久前被纳入特别提款权的5大货币之一,这些行动都可以被称之为去“美元中心”。由此演绎,“中本聪”设计的比特币也是对“美元中心”的挑战。
基于上述两种“去中心化”的定义可以看出,加密货币是大数据时代的虚拟国际货币和企业融资工具。如今纳斯达克接纳交易加密货币,或将在资产证券化的基础上资产数字化,这是一个划时代的飞跃,或将大幅度降低资产的交易费用和汇率风险。
加密货币的市场在经历了2017年的高歌猛进之后,今年再度演绎了一场凤凰涅槃:第一季度暴跌,主流币种平均跌幅逾60%,第二季度触底回升,至今最低涨幅逾60%(比特币-BTC),最高涨幅逾400%(柚子币-EOS)。当年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也曾经历过类似的暴涨暴跌,甚至在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时满盘跌停:80%的股票价格跌幅超过80%,37%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一次性退市。
新兴市场像初生婴儿一样任性,没有一个婴儿生下来就是成年人的模样。区块链是互联网的升级,如果说互联网是信息链,区块链就是交易链,因此制约其广泛应用的瓶颈就是交易速度。从这个角度看,比特币就像286芯片,每秒处理17笔交易;以太坊升级为386芯片,每秒处理几百笔交易;柚子币在本轮反弹中量价齐升,在主流币种一骑绝尘,直接原因就是交易速度或将大幅度提升,升级到486或奔腾芯片,每秒处理几千笔或数万笔交易。如此简单的比喻未必科学,却足以说明:资产数字化的市场正在向我们走来,步履瞒珊,跌跌撞撞,魅力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