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医疗的前世今生
(2017-11-06 10:49:51)分类: 理财周刊 |
2017年11月6日摘自《理财周刊》
大健康覆盖的范围是全体人民的健康长寿,若把医药两大产业定义为“小健康”,则健康长寿就是“大健康”。
只管死伤不管健康的医疗就只是对抗性医疗,伤者病者寻医问药,主流是西医。其实中医西医的祖先都源于中国,全球公认的第一部医书是先秦的《黄帝内经》,汉朝才有神医华佗。华佗之神绝非中医,麻醉(麻沸散)开刀(动手术)可称为现代西医外科之祖。《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是道家,其中有一句话是“上医治未病”,言外之意就是“下医治已病”,若把“治已病”等同于救死扶伤,则“上衣治未病”的医疗理念就是预防性医疗。
预防性医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医药产业的发展却在中西医的分化中让对抗性医疗后来居上,喧宾夺主,冒昧直言可以说是“数典忘祖”!中国文化“福禄寿”中的“寿”字就是医疗之本。当年秦始皇求仙访道,始终未得其解,直到21世纪生物基因科技研究的突破,人类才揭开了长寿的谜底:细胞。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讲过,生命源于细胞核的裂变。当精虫钻进卵子而生成细胞核的瞬间,细胞就开始了几何级数的裂变,于是胚胎有了生命而成为胎儿。但是在细胞裂变之中,几代人的遗传疾病会隐藏在遗传细胞中,于是细胞自然分为3类:病变细胞、免疫细胞、休眠细胞。由此演绎,只需强化免疫细胞,激活休眠细胞,人体的免疫系统就能够自发地排斥病变细胞。直到2016年的诺贝尔医学奖颁给了发现细胞自噬机制的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免疫疗法才真正获得了学术界的承认。细胞自噬理论证明,人类最好的医生可能就是自体免疫系统,健身免疫才是长寿之本。
对抗性医疗是动荡年代的医疗,倡导救死扶伤。而预防性医疗是和平年代的主流医疗,倡导健康长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的预期寿命提高了,50年代中国的平均预期寿命还不到60岁(所以退休年龄是50/55岁),如今已超过76岁。美国加州大学的病理医学教授华福特预言:人类正在走向120~150岁的寿命区。而要让长寿的梦想成为现实,医疗体制的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如果医疗体制是在对抗性医疗体系下形成的,医院为主,医生为辅,患者到医院求医问药,医生和患者之间不需要“信用”。于是在医疗产业化市场化的趋势中,很容易滋生“庸医卖药”的利益链,从而导致过度医疗和过度用药。两个“过度”和人体本身的衰老都会导致免疫系统紊乱,而免疫系统紊乱若达到“疯癫”程度,就会从排斥癌细胞变为排斥自体免疫细胞。有报告甚至说,过度医疗是一种外生性癌症,一些疗法如化疗和放疗等,会在消灭癌细胞的同时弱化人的细胞自噬机制,进而摧毁人的自体免疫系统。
人类追求健康长寿的愿望与医疗产业发展方向的矛盾已经浮出水面,尤其是面对人类60岁以上的“后半生”,这就是预防性医疗产业化的社会基础。不久前,主营基因测序的华大基因公司上市了,股价一飞冲天,净利润盈利还不到1亿元的华大基因,市值居然炒到了900多亿元。股市投资人的非理性冲动已经把一个公司的价值炒到了一个新产业的总值,其中就包含着预防性医疗产业的高成长预期。
在新常态经济中,高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而在经济增长速度整体下降的同时依然保持高速增长的产业,一定是新经济的产业,其中就包括大健康。我们在寻找大健康产业的“独角兽”,所以在此“班门弄斧”,呼唤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