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理财周刊 |
2017年10月23日摘自《理财周刊》
理查德·塞勒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了,人们开始关注他创造的金融学新概念,比如禀赋效应、心理账户和“助推”等。其实在美国金融圈,塞勒教授是一朵奇葩,被称为“奇葩经济学家”而非“助推经济学家”。塞勒的奇葩之处有三:其一是边研究边实践,是教授兼投资人;其二是找新词玩创意,是跳出传统理论框架的开拓者;其三是玩跨界,甚至客串演员,致力于行为经济学的通俗化。在经济学数理化模型的丛林中,塞勒教授用童叟皆知的语言和案例描绘了一条通向财富的智慧之路。
“助推”这个词本来也不是塞勒本人的创意,而是他的书稿编辑提炼出来的。推波助澜,这个词在中国古已有之,在美国经济学界也早有类似的概念,比如羊群效应、痛恨遗憾、反射性原理、非理性繁荣和精神传染等等。塞勒获奖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他的合作者丹尼尔.卡尼曼,卡尼曼在2002年获得诺贝尔奖时曾把自己的获奖归功于塞勒,称其为将心理学融入经济学而创立行为经济学的先驱者。
索罗斯、巴菲特、卡尼曼、席勒和塞勒的理论都可归类为行为经济学。在我看来,塞勒在经济学的圣殿中有五大贡献:1,在心理学融入经济学的领域中,凯恩斯和席勒的主要关注是宏观经济,而塞勒却在微观投资行为的研究中独树一帜;2,在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中塞勒不仅是研究者而且是实践家,从而在金融资产交易的实证性研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3,塞勒理论的实证研究有助于人们区分股票投资的机构行为与散户行为的差异性;4,塞勒参与美国政府对机构投资人的相关政策设计(如401-K税法),助推了美国股市的机构化;5,塞勒关于投资者个体行为的案例分析有助于人们理解散户投资的行为缺陷,有助于改善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教育。
学术界倾向于把经济学与金融学视为两个独立的学科,而在塞勒的理论中二者浑然一体,甚至可以说,金融学是经济学的高端领域。初级经济学主要研究商品供求,核心关注是“人赚钱”。高级经济学主要研究资产定价,核心关注是“钱生钱”。在资产定价与交易费用的研究领域中,塞勒独辟蹊径,把资产交易者的行为缺陷和交易市场中的错误定价(Mispricing)联系起来,证明了索罗斯先生的经验之谈:“在金融交易中,市场经常是错的。”证券投资的超额收益主要来源于动态非均衡市场的错误定价。从这个角度看,索罗斯先生的“易错性定理”与塞勒教授的“助推”理论几乎是如出一辙。
关于金融资产定价问题,经济学界至今没有统一认识,所以201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颁给了3个理论的代表人物。如果说“有效市场”理论是正确的,基于有效市场假说而形成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就是主流,也就不需要研究“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如今,行为经济学家塞勒独占鳌头,这足以说明:在真实的资产交易市场中,参与者的决策主要来自于几乎不可量化的行为偏好,资产交易的“合理价格”是在多方参与的博弈中实现的。我的合伙人杨健教授称之为:博弈定价。
金融交易都是游戏,谁能玩着把钱挣了,谁就是合格的金融投资家。但无论金融怎么玩,参与者都要把规则奉为上帝,胜者感恩,败者服输,这就是塞勒行为经济学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