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海外入境炒股的“热钱”知多少?
金岩石
五一长假,股民们失业了。多数股民已是“财富饥渴症”患者,所以长假期间需要做些心理按摩。9000万股民,以平均每户两人计就是1.8亿人。但股市中究竟有多少钱呢?
有据可查的是基金,持股加现金不到1.2万亿元;QFII一百亿美元的额度几乎用尽,以增值一倍计,有1500亿人民币;其他机构合计也算1500亿人民币,还有呢?去年有人说海外偷渡入境炒股的“热钱”有2000多亿美元,也就是1.6万亿人民币。如果此数靠谱,也按增值一倍计算,就是3万多亿人民币。这样算来,中国股民实在可怜,平均每个账户不到1.5万元!1.8亿人围着不到2.5万亿市值的股票发痴发狂!!因为沪深两市的流通市值现在不到5万亿元,流通市值加上打新股的冻结资金(最高时达到1.5万亿)至少占入市资金总量的90%,所以目前的入市资金总量估计在7万亿元左右。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海外入市炒股的“热钱”有2000亿美元之说应为讹传。从程序上讲,海外的专业投资机构不可能参与“热钱”入市,因为政府的监管机构不能视而不见,机构的内控稽核也不能坐视不管,基金管理人是打工皇帝,更不可能为这笔钱违规操作。所以即使有这笔钱,充其量是来自于私募基金,或者是罗杰斯这样的投资个体户。从制度上讲,海外机构和个人也不可能大量介入“热钱”,因为目前国内尚不承认合伙制,法人投资面临多重课税,投资收益几乎无法核算。再加上外籍个人注册公司都不容易,参股国内也不可能隐身,结果就只能借道“人头户”,这种操作模式与西方文化相背,只有海外华人和台湾香港同胞有可能接受。
藏在“人头户”后面的机构是中国式私募基金的的运营模式,其中当然不乏台资港资,但主流也是海外的个人资金,而不是机构资金。“热钱”的原始定义是跨境流动兴风作浪的机构资金,和借“人头户”炒股的海外个人资金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解读了所谓“热钱”之讹,相关的结论是当前股市投资主力依然是散户。如果说2006年机构异军突起,一度改变了散户占主导的中国股市,达到机构和散户的入市资金各占一半。但是2007年又出现了趋势性逆转,散户的新开户数激增,目前的持股市值加账面现金应接近入市资金总量的2/3,即4-4.5万亿,其中包含一些“人头户”的授权代客投资。以四月份日开户数的增长计算,股民新军声势浩大,有的是直接入市,有的是基民转业,他(她)们的投资心理是当前股市投资情绪的主导。股民新军没有经历过熊市,只有入市恨晚的遗憾,还有卖掉股票后暴涨的痛苦,所以挑战风险的意识极高。他们不信邪(写的研究报告),不看线(K线图),英勇无畏,前赴后继,推动股市节节上升,又因此证明了他们的“高瞻远瞩”。
所以,当前股市的主推手不是“热钱”,而是热情;不是海外隐士,而是本土新军;不是机构的价值发现,而是散户的财富饥渴。如果事实果真如此,业内常用的分析工具在目前就肯定不适用了。因为股市投资的分析工具之所以行之有效,多半是由于主流投资人相信其有效,并因彼此之间的共识而产生出协同效应。由此推论,我们对于当前股市的非理性繁荣还应保持谨慎乐观。
2007年4月29日于杭州
本文首发于上海证券报“金岩石专栏”
本文出处金岩石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