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杨时顾宪成东林书院血雨腥风文化 |
分类: 阅读百年 |
http://s9/middle/654f2172g975dcebe28c8&690
http://s5/middle/654f2172g975dcf3848e4&690
我国古代的书院是与官学平行交叉发展的一种教育制度,其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作为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书院构成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而东林书院作为明代反腐败的策源地,尤为值得一提。
东林书院亦名龟山书院,是北宋时期著名学者杨时讲学的地方,创办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杨时(1035~1153)字中立,号龟山,出生于福建将乐县龙湖村,是宋神宗熙宁九年进士,曾召为秘书郎,除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及龙图阁直学士。杨时毕生不求闻达,他主要的理想在于探求并传播理学,并在当时形成了上承二程洛学,下开福建闽学的独树一帜的教学风尚,在历史上被尊为“程氏正宗”、“洛闽中枢”和“闽学鼻祖”。
杨时毕生主要在我国东南地区游历讲学,“浮沉州县四十有七年”之久。宋熙宁五年(1072年),二十岁的杨时被推举进京参加礼部考试,结果不第,被补为太学生,于是重归故里,在儿时读书的将乐县含云寺研究、著书、讲学,这就是史书上说杨时“以著书、讲学为事”的先河。杨时从政和元年(1111年)初开始寓居常州,到建炎三年(1129年)离开常州、无锡返归故里,在常州、无锡一带讲学18年之久。
同时代的程颢和程颐,是理学中洛学学派的开创者和典型代表。杨时师从二程,不但精研理学的真谛,对诸子百家也有自己独到的学术思想和主张,据《宋史·杨时传》记载:“至是,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这就是成语“程门立雪”的渊源。杨时既为学又为官,怀经邦济世之学,因此,其讲学深受欢迎,而无锡东林书院也一跃成为江南文人荟萃之所和思想舆论中心,成为关中、江右、徽州书院的楷模。
http://s12/middle/654f2172g975ddfef48cb&690
http://s12/middle/654f2172g975deae403ab&690
http://s9/middle/654f2172g975e14dd7a58&690
东林书院座落在江苏省无锡市东门苏家弄内,这里的地名原来并没有“东林”之说。杨时早年观赏江西庐山东林寺时,曾作《东林道上闲步》一诗:“寂寞莲塘七百秋,溪云庭月两悠悠。我来欲问林间道,万迭松声自唱酬。”清代钱肃润在《东林书院前记》中记载:“东林书院者,宋杨文靖公龟山先生讲道地也。地以‘东林’名者何?先生素爱庐山之胜,尝于道上感而有赋……及归而讲道锡邑,其地即以‘东林’名。”可见,杨时的理想是通过东林书院使洛学得以广泛传播,呈现“万迭松声自唱酬”的恢弘气势。及至明代东林书院重建后,顾宪成、高攀龙着手订院规时,在歌仪一项中,就将杨时《东林道上闲步》这首诗列于所唱诸诗之首。
在东林书院内大门(仪门)上至今仍保存着清乾隆时留下的“洛闽中枢”砖雕门额。洛指“洛学”,即北宋二程之学,因二程为河南洛阳人而得名。闽指福建朱熹“闽学”,中枢指杨时将洛学传给朱熹,对宋代理学南传作出重大贡献,成为闽学鼻祖,朱熹成为理学集大成者。这四个大字旨在颂扬并肯定杨时的贡献,反映出东林学派推崇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
http://s14/middle/654f2172g975df9ac330d&690
http://s14/middle/654f2172g975dfa26432d&690
http://s14/middle/654f2172g975e002abb0d&690
http://s13/middle/654f2172g975e00b4107c&690
当年杨时归老还乡回到福建,余生再没有重返东林书院,书院一度荒废。明代初期,朝廷虽然提倡官学,但书院教育有利于张扬个性,益于学术研究,儒家、学者自然不遗余力创办书院,出现了书院发展的又一个高潮。藉此风潮,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被革职还乡的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偕其弟顾允成,及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叶茂才、史孟麟、薛敷教、钱一本等人,在常州知府欧阳东风和无锡知县林宰的支持下,以探索理学和讲学需要为由,将已废弃为僧区的东林书院重修扩建,并于左偏建道南祠,以继承杨时讲学遗志。所谓“道南”,是指当年杨时学成南归故里时,其恩师程颢亲自目送之曰;“吾道南矣!”意即我所倡立的理学将要被杨时传到我国南方了。杨时的确是将二程之学传至南方的第一人,因此,“道南”已经演化为杨时及其传播的理学的代名词。
顾宪成等人在东林书院亲自审定了《东林讲会规则》、《会约仪式》。
东林书院是标榜前贤,激励后学的重要的讲学场所,对于“读书、讲学、爱国”精神的倡导,在当时的朝野引起了极大地反响,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而顾宪成为书院撰写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联,更使得他和东林书院名动天下。这副心怀远大抱负之名联,后被广为传诵,成为许多学人、志士的共同心声和座右铭,现悬于依庸堂内。
http://s1/middle/654f2172g975ddefb2430&690
http://s5/middle/654f2172g975e15a3df04&690
http://s15/middle/654f2172g975e15ff628e&690
http://s8/middle/654f2172g975e1c32f217&690
http://s11/middle/654f2172g975e23df9bfa&690
http://s2/middle/654f2172g975e2496a931&690
http://s14/middle/654f2172g975e2510bbad&690
信步东林书院,就会在书院的大门看到“此日今还再,当年道果南”的门联。此联所用皆为杨时的典故。杨时曾作长诗《此日不再得示同学》,诗曰:“此日不再得,颓波注扶桑。跹跹黄小群,毛发忽已苍。愿言媚学子,共惜此日光。术业贵及时,勉之在青阳。……”此诗旨在勉励毛发尚黄的妙龄学子珍惜大好时光,抓紧术业,壮图自强,否则,时间一去不返,再求而不可得。明代的门联早已毁失,现联由著名物理学家无锡籍钱伟长重新书写,也别有深意。
胡适曾说,古代的书院相当于现代的大学教育。东林书院当时在讲学方面确有很多独到之处:定期召开学术讨论会;在讲会的过程中常和以诗歌,以开发灵性、活跃思想;着意培养人才,强调立志做人,于今仍有借鉴意义。后人将“实学、实用、实益”的东林学风刻在院墙之上,既追忆先人,又激励后人。
如今,东林书院已经成为无锡市最具人文内涵的标志之一,东林书院内的泮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三公祠、来复斋、寻乐处、心鉴斋、再得草庐、时雨斋、道南祠、报功祠等主要建筑,仍以鼎盛时期的布局形制与风貌座落。作为文化教育基地,东林书院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已远非一个单纯的旅游景点所能比拟。每逢周末,每一个路过东林书院的人都会听到诵读《四书》、《五经》、《三字经》等古典名著的朗朗书声,这是书院特地请来老师义务带孩子们在诵读传统名著,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中华民族千百年反对腐败与专制的历史上,闪耀着鲜血写就的四个字——东林书院。
http://s16/middle/654f2172g975e28e9426f&690
http://s4/middle/654f2172g975e296355e3&690
http://s3/middle/654f2172g975e29ce0f12&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