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谁看过这篇博文
加载中…
正文 字体大小:

《赵氏孤儿》:不过是又一朵绚丽的浮云

(2010-12-13 00:51:59)
标签:

影评

赵氏孤儿

分类: 影视天下

                                        文/荒原.牧马人   
  
  
    据悉,于本月4日上映的《赵孤》,截至10日下午,总票房已突破一亿,并且一举击败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和姜文的《让子弹飞》,被国家广电总局选为年度唯一推介影片,从商业价值上看,《赵氏孤儿》取得的成就足以与历年来贺岁片一决高下,陈凯歌导演似乎完全有理由沉浸在这种成功的喜悦之中。  
  
    然而,既然是陈凯歌的作品,我们显然不应仅仅从商业上的成功与否进行简单的评判。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何在,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怎样融合,这也许才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日前,当凤凰网娱乐问及“《赵氏孤儿》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跟今天的社会有什么关系?您觉得这个关系是什么?然后您觉得您这次融合做得怎么样?”时,陈凯歌回答:关系就是人人都希望有朋友,人人都活在希望里。《赵氏孤儿》给观众带来的一个朋友一点希望,这就是跟今天现实生活的关系。因为我觉得在现实生活中,坦白的说大家活得很辛苦的,大家在每个人自己的生活里头或多或少的都遭遇过包括背叛在内的种种不快,我觉得希望有一个好朋友是贴心的朋友,是每个人最普通的愿望;我今天在这儿需要跟你说,就说明我有些地方还没有做到让大家一看就马上就通,但是呢,不可能百分之百的融合,这个也是要尊重这样一个事实。但是这次融合得我觉得不错,还是挺能打动大家的。   
  
    说实话,陈凯歌导演的这番回答,我是不敢恭维的,首先,他的解释太有些轻描淡写,有些蜻蜓点水;其次呢,感觉牵强附会,不着边际。也许他本来想把这个问题回答得深奥一些,至少听上去深奥些,但是我却听出了言不由衷。   
  
    笔者认为,不是陈凯歌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事实上,电影《赵氏孤儿》本身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据陈凯歌介绍,《赵氏孤儿》的拍摄基本是依据纪君祥的元杂剧,那么历史上的《赵氏孤儿》究竟是什么样子呢。经查证,元刊本的《赵氏孤儿》为四折版,情节以二十年后程婴对赵孤说明身世,赵孤于是立誓报仇,取得成功告终;而明代臧懋循编的《元曲选》还有第五折,描写了赵孤得到上卿魏绛的支持以及新君晋悼公的恩准,诛杀了屠岸贾并灭其族,最终恢复了家业。  
  
   《赵氏孤儿》无疑是元杂剧中第一流的大悲剧,自问世以来,几百年来演出不衰,诚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所说,《赵氏孤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赵氏孤儿》也是最先流传到海外的中国戏曲之一,1735年就有了普内迈尔的法译本,1762年又有了英译本,大文豪伏尔泰对该剧赞赏有加,把《赵氏孤儿》改编为《中国孤儿》,可见,《赵氏孤儿》早在十八世纪就已经名扬海外了。  
  
    其实,历史上的《赵氏孤儿》无论怎样变迁,它不过就是一个悲剧故事,一个关于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报仇雪恨的复仇故事,要说这部作品有什么艺术成就,不外乎塑造了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一干杀身取义、忠肝义胆的英雄人物,以及宁可错杀无数,也不放过政敌遗孤的屠岸贾这个卑鄙残暴的政客典型。而他的社会现实意义远不及艺术成就那样值得大书特书,即便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也早已在百年来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中被挖掘殆尽了。   
  
    那么拍摄《赵氏孤儿》于当下的社会有何必然性与必要性呢?《赵氏孤儿》作为一部耗资巨大的影视作品,从形式到内涵,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怎样融合的呢?遗憾的是笔者无法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电影本身没有给我一个答案,凯爷的侃侃而谈也没有给出一个貌似合理的答案。   
  
    陈凯歌过去的作品都有着浓重的思辨色彩,象征或隐喻是他一贯的表现手法,从《黄土地》的恢宏、《孩子王》的挫败,到《霸王别姬》的辉煌,都展示了“特定的时期历史的延续性和变革性,对民族生存方式的思索已经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上认识社会,理解人生,使其作品对现实的审视跃入较高的哲理层次”。   
  
    然而,近年来的影视圈一直热衷于对历史题材的简单翻新和对票房的迷信和追捧,在弘扬主题方面缺乏创新的勇气和责任,造就了蔚为壮观的在故纸堆和死人堆里刨食吃的局面,而对于我们生存的这个大变革的时代的种种矛盾、痛苦和希望,却鲜有人问津。电影刻意回避我们所生存的现实社会,当然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然而电影一旦缺失了理想和责任,同时也就缺失了灵魂。置身于如此严酷的商业环境下,陈凯歌难免身处尴尬,他的电影日趋纠结于隐喻表达和市场收益,在最近几部作品的创作中,他放弃了曾经一贯坚持的对人的本体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转而试图兼顾大众的需求,但又无法做得彻底,结果陷入了《无极》的低谷。   
  
    是逆流而上还是随波逐流?陈凯歌同样要面临这样一个残酷的抉择。电影作为一个产业,追求票房本身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对于像陈凯歌这样的导演来说,论资历、成就、威望,他完全可以不理会外物的干扰,坚持自我去拍出更纯粹的电影,我们期待他凝神敛气、厚积薄发,奉献出更多时代感鲜明、背负当下中国的社会使命的作品,而不必在理想与票房之间再做绝望的挣扎与突围。陈凯歌说“今天是崩溃的时代,是曾经支撑着我们的生活的很多东西都崩塌”,但愿他根植于灵魂深处的人文精神没有随着时代而崩溃。   
  
    说白了,无论运用高科技手段把古人的牙慧包装得多么精美,其实质不过还是个牙慧;票房冲得再高,也不过是个产业链条上虚妄的数字,绝不可能动摇电影的灵魂。  
  
   《哈姆雷特》中有句著名的台词:生存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在经历了《无极》的低谷以及《梅兰芳》的反响平平之后,大导演陈凯歌必须把这个问题想明白。如果现在还做不到视票房如浮云,那么,他和他的电影最终只能沦为时代的浮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