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学费》赏析

标签:
雨生项城楷体gb2312筹学费 |
《筹学费》赏析
“接到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全家人都十分高兴,觉得雨生挣了脸,走路都抬头挺胸,在人前说话也硬气了。可一家人愁的是将近一万元的入学费用。爹说,先把番茄卖了再说,不够到时再借些。”这是邓同学的小说《筹学费》里的一段。小说用白描的形式,很简练的叙述了农村的孩子念书难的问题。反应了处在低收入的农民群体,他们的孩子求学难,求生难的生活窘况。作者只是个普通的民警,他不是高官,不是巨富。他的力量是渺小的,他改变不了这个大环境,但他的笔是犀利的,文字背后我们看到他心灵至真至善的同时,更真切的流露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
http://s6/middle/50c02fb7g9118f7a3dd15&690&690
“大姑、二姑都来了,各家都送了五百元钱。娘说,他姑家孩子要是考上大学,咱就不能送五百了,要送六百或八百元。”这就是我们善良的母亲,尽管她处在社会的最低层,她可能没有文化,她甚至没见过什么世面。贫穷没有让她失志,她知道怎样报答滴水之恩。一分钱一滴血,土坷拉里日耕夜作,度日如年。这些钱是血、是汗,带着他们掖下的体温,带着血浓于水的深情,送到她手上。这是怎样的一种关怀,母亲知道怎样去报答亲人。这里我们看到了她知恩重情的人格魅力,所以才会收获下文的精彩。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没有谁会在乎谁的辛酸。面对城市冷漠的心墙,这是多么深入人心的反省。作者大肆的宣扬和赞美乡村干部,教育的意义非凡而又深刻。
“怀揣一万多元学费,雨生到他考上大学的那个城市去了。他说,他不会忘记他的爹娘,不会忘记淳朴的村民。”雨生是个好孩子,他的优秀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上,更有爹娘的教导,铭刻于心。雨生是个苦孩子,他的艰难我们可以想象。苦难和磨练不一定都是坏事,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难得的财富。“雨生想,爹娘为供自己上学,太累了。他将来一定要好好上,争取进城工作,把爹娘接到城里。美美地享享福。”雨生状态乐观而从不迷茫。他是这样想的,因为他还在艰难求学。他现在能想到的是给他的爹娘幸福。等他长大了,工作了,他便会报答哺育他的父老乡亲。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血液里流淌的是坚韧和赤诚。他怎么会忘记淳朴的乡亲?在明天的阳光还未来得及到来之前,他必须在贯穿深夜和黎明的星光中将心事深深藏起。潜行的希望,在无边的书香里默默起飞。
http://s6/middle/50c02fb7g9118f7a3dd15&690&690
这是他的博客链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他那里欣赏阅读。
http://s6/middle/50c02fb7g9118f7a3dd15&690&690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