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孟子〉1.7.A》解析
————善于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原文】 齐宣王问曰⑴:“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⑵?”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⑶,是以后世无传(chuán)焉⑷。臣未之闻也。无以⑸,则王(wánɡ)乎⑹?”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wànɡ)矣?”
曰:“保民而王(wánɡ)⑺,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⑻?”
曰:“臣闻之胡龁(hé)曰⑼,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xìn)钟⑽。’王曰:‘舍(shě)之⑾!吾不忍其觳(hú)觫(sù)⑿,若无罪而就死地⒀。’对曰:‘然则废衅钟与(yú)⒁?’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⒂?”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⒃。百姓皆以王为爱也⒄,臣固知王之不忍也⒅。”
曰:“然。诚有百姓者⒆。齐国虽褊(biǎn)小⒇,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21)。以小易大,彼恶知之(22)?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23),则牛羊何择焉(24)。”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25)?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26)。”
曰:“无伤也(27),是乃仁术也(28),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29),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páo)厨也(30)。”
【注释】⑴
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君,田氏,名辟疆,齐威王之子,公元前319—301年在位。
⑵
齐桓:即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643年在位,其兄齐襄公被杀之后,从莒回国取得政权,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晋文:即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君,名重(chónɡ)耳,晋献公之子,公元前636—628年在位。因献公立幼子为嗣,曾出奔在外十九年,由秦送回即位。其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使国力强盛,继齐桓公之后成为春秋时第二个霸主。之事:指齐桓、晋文二人称霸的事情。得:能。闻:听。
⑶ 无道:不谈论,没有谈论的。
⑷ 是以:因此所以。传(chuán):留传。
⑸ 以:通“已”。无以:不得已。
⑹ 王(wánɡ):王道,用仁义统一天下的道理。
⑺ 王(wànɡ):成就王业。
⑻ 何由:什么理由,凭什么。
⑼ 胡龁(hé):人名。
⑽ 衅(xìn):间隙。衅钟:祭名。古代新铸钟成,杀牲以血涂其衅隙。
⑾ 舍(shě):通“赦”,赦免。
⑿ 觳(hú)觫(sù):恐惧颤抖的样子。
⒀ 就:归,趋,去。
⒁
然:如是,这样。则:犹“那么”。废:废除,取消。与(yú):通“欤(yú)”,表疑问、感叹或反诘的语气。《孟子》中的“欤”都写作“与”。
⒂ 识:知道。诸:犹“之”。
⒃ 是:此,这。
⒄ 爱:爱惜,吝啬。
⒅ 固:本来,诚然。忍:忍心;残忍;狠。《贾(jiǎ)子·道术篇》“恻隐怜人谓之慈,反慈为忍。”“忍”即为狠心的意思。。
⒆ 诚:确实。
⒇ 褊(biǎn):本指衣服狭小,引申为国土狭小。
(21) 无:不要。异:怪,疑怪。
(22) 恶(wū):何;怎么。
(23)
隐:伤痛,痛惜,可怜。
(24)
择:区别。
(25)
诚:真是,的确。
(26) 宜:应当。
(27)
伤:妨碍。
(28)
术:手段,策略,方法。
(29)
之于:对于。
(30)
庖(páo):厨房。厨:厨师。
【译文】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称霸诸侯的事情,您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是不谈论齐桓公、晋文王称霸的事情的,所以就没有留传到后世来,我也从来不曾听到过。出于您一定要我说的不得已,我就讲讲用道德的力量统一天下的‘王道’行吗?”
齐宣王说:“具备了什么样的道德,就能够统一天下了呢?”
孟子说:“一切为着保护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和富裕安定,在这样的前提下去统一天下,是没有人能够阻挡的。”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可以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和富裕安定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凭什么理由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曾经听到胡龁告诉我说,有一次大王您坐在大殿之上,有人牵着牛从堂前走过。您看见了就问道:‘你牵着牛去干什么?’牵牛的人回答说:‘将把它杀了用来祭钟。’您就说:‘快把它放了吧!我不忍心看到它哆嗦颤抖的可怜样子,就像毫无罪过而被押往刑场一样。’那人又问:‘如果是这样,那么就取消祭钟这一仪式吗?’您又说:‘怎么可以废除祭祭祀呢?用一只羊来替代它。’——不知道是否真有这回事?”
齐宣王说:“有这回事。”
孟子说:“有这样的心就足以成就王业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您是吝惜一头牛,我早就明白您是于心不忍啊。”
齐宣王说:‘是呀。确实有些老百姓这样认为。我们齐国虽然不大,我也不至于吝啬到连一头牛也舍不得吧?我真得是不忍心看到它恐惧颤抖的可怜样,它就像无罪而被判处死刑一样,所以才用羊来替换它。”
孟子说:“大王您不要怪罪老百姓觉得您此举是出于吝啬。用小的来替代大的,他们怎么能知道您内心的真实想法呢?假若大王您可怜它毫无罪过而被送进屠宰场,那么宰牛与宰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是啊,我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我的确不是为了吝啬钱财才去用羊来替代牛的。如此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倒是理所当然的了。”
孟子说:“这种误解没有关系。您这种不忍之心正是仁慈之德的表现方法,因为您当时亲眼看到了牛而没有看见羊。君子对于那些飞禽走兽,看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的哀叫,便不忍心再吃它们的肉。这就是君子远离厨房的道理所在。”
【解析】
善于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说来,齐宣王比梁国的君王稍有涵养。他没有像梁惠王那样,一开口就迫不及待地问“何以利吾国?”也没有像梁惠王那个不成器的儿子那样口气极大地“天下恶乎定?”而是委婉含蓄地请教历史问题:“能给我讲讲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吗?”拐弯抹角关心的仍然是同一个问题:如何称霸天下。
春秋时代的齐桓公、晋文公都是靠霸道而称雄天下的,奉行反对霸权主义的孟子当然不会推崇霸绩了,所以他直言不讳地告诉齐宣王:“霸道我不懂得,你要是对王道感兴趣,我倒可以说说。”那个齐宣王倒也随和,他的想法是“甭管他霸道王道,只要能称雄天下就行”,所以就与孟子一问一答地探讨开了。
孟子明知一上来就劝说齐宣王实行仁政是不可能的,他便采用迂回办法唤酲齐宣王内心“不忍”的仁慈之心,具体手段是用发生在齐宣王身上的“以羊易牛”的故事。只要齐宣王尘封在内心深处的仁心被唤醒,下面的“王道”、“仁政”,就统统有了接受的心理基础,事情也就顺理成章了。其结果正如孟子预料的那样,通过剥茧抽丝般的层层推进,齐宣王果然被说服。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这种不忍杀生的心理状态就是仁心的发端。没有亲眼看见活生生的动物在哀嚎中被杀,大口啖食味美的菜肴来心安理得,而一旦看见那血淋淋的场面,吞食那端上饭桌的“尸体”便会难以下咽。所以,后世的贤人都在“君子远庖厨”作为仁慈的品德加以提倡。至于现今的一些人理解为“君子远离厨房”,从而作为不做家务的挡箭牌,那当然只是一种黑色幽默罢了。
孟子在这里,还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那就是要善于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尤其是对于犯了错误的人、或是屡教不改的人,我们不能一味地恨铁不成钢,而应该挖掘人家的优点,从激活其善良本心入手,潜移默化地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地把他们引上康庄大道。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