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论语〉15.25》解析

【原文】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①?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②矣。斯民也,三代③之所以直道而行④也。”
【注】① 谁毁:毁谁,诋毁过谁?谁誉:誉谁,赞誉过谁?
② 试:考验,考校(jiào)。
③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④ 直道而行:选择正道而行。
【译】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啊,诋毁过谁?又赞誉过谁?如果我对人有所赞誉,那肯定也是经过考校(jiào)的。现在的这些人啊!夏商周三代的人就是对他人不诋毁不赞誉,所以他们能够行于正道。”

【解析】
既不诋毁人,也少赞誉人,既包括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毁誉,也包括自己对别人的毁誉。
首先,对别人的毁誉不要计较。现实中,越是职务高的人,受到他人的赞誉越多,尽管这种赞誉多数情况下是言不由衷的,他人也是想通过廉价的赞美语言得到一些实惠的。如果他在你这儿啥也得不着,他是连这几句廉价的恭维话也懒得说的。有赞美就有毁谤,没有人不遭遇毁谤的,包括任何一个宗教家也不能幸免。耶稣被钉十字架而死,就是因为被人毁;岳飞屈死“风波亭”,也是因为被人毁。“毁随名高”,越是伟大的人物,被毁得越多。无论是赞誉,还是毁谤,都是与名气和地位的提升成正比的。如何面对呢?一句话,等闲待之,绝不心动。
对待别人也是同理,既不要随意攻讦(jié)人,也不要轻易恭维人。攻讦一个人,就树了一个敌。即使人家从头到尾全是错,那也没有碍着你,如果他是你的部下或亲近之人,你可以善意地予以指出,人家不接受也就算了,没有在他人面前攻讦的必要。如果他做的事的确与你有直接关联,甚至损害了你的利益,你也应该有宽宏的肚量,得饶人时且饶人,万不可针尖对麦芒,非要计较出个子丑卯酉,你要有宽容的胸怀。曹操最初起兵之时与袁绍作战,部下因敌众我寡力量悬殊而缺乏信心,纷纷脚踏两只船,暗中与袁绍联络。官渡之战打胜了之后,曹操立刻把所缴获的通敌书信付之一炬。有人劝他把那些“两面派”抓起来治罪,曹操说:“跟随我的人,谁不是为了家庭儿女?谁不想找个前途出路?当时是胜是败,连我都没有把握,怎能苛求他们?连我都信念动摇过,何必追究他们?如果追究下去,牵连太广,最后连一个忠贞的人也找不着了。”如此一来,本来准备看形势不好就亡命逃跑的人,都成了忠心耿耿的良臣猛将。部下有了问题,关起门来说,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说,人家会感激你一辈子的。如果你当着众人揭他的短,轻则对你锐减忠心,重则就会倒向敌对之方,实在不该因图一时之口快而贻误大事。能恭维他人是一种美德,连三岁小孩都知道好赖话,恭维人总比攻讦人要好得多,但这个恭维要适度,要像孔子说的那样,所赞誉的一定是经过考校的。过分的恭维对于上司来说是谄媚,对于同事来说可能就是讥讽,过分的恭维往往也会遭人厌恶。
你不攻讦别人,但有人却要在你面前攻讦他人。人与人相见,三两句话过后就数(shǔ)说起别人,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了。但作为一名领导者,不要随便相信别人攻讦人的话,“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这话一点儿也不错。攻讦者的双方,两人之间一定意见相左,至少有不痛快的地方,世间是非谁又能完全理得清?你既然不知底细,又为何要身陷其中?你听了张三的,还得听李四的,再清的官儿都断不明家务事,你何苦为那些乱七八糟劳神费心?世人厌恶那些醉心于“东家长,西家短,老张家的猫咪三只眼”的长舌妇,并不是没有道理。
庄子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真正的大圣人,毁誉不能动摇。全世界的人都恭维他,不会动心,毁誉对他并没有增加劝勉鼓励的作用。因为他要做好人,再恭维他也还是做好人。全世界的人都毁谤他,也绝不因遭毁谤而沮丧。因为他认定自己是好人,所作所为无一丝私心杂念,还是照做不误。这就是毁誉不惊,对来自全世界的毁誉都不管不顾,这就是圣人的境界,这才是大丈夫的气概。所以,孔子在感叹世人“现在这些人啊”的同时,赞扬夏商周三代的古人能够处毁誉而不为所动,则可以始终行于正道。但如今三代已一去不复返,在对过去的回顾中,留下的只有感伤和惆怅。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