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重在融会贯通/《〈论语15.3〉解析》

(2012-03-16 13:53:22)
标签:

学问

来源

博学

强记

顶巅

精髓

融会贯通

知一反三

论语

文化

分类: 《论语》解析

【原创作品】   《〈论语〉153》解析 

学习重在融会贯通/《〈论语15.3〉解析》
   【原文】
曰:“也,女
(rǔ)以予(yú)(wéi)多学而识(zhì)之者与(yú)?”对曰:“然,非与(yú)?”曰:“非也,予(yú)一以贯之。”

【注】① 识(zhì):通“誌()”,记住。记,记住。予(yú):我。

② 与(yú):助词,常在句尾表示疑问。

③ 贯:穿,以绳穿物。引申为贯穿,融会贯通。

【译】 孔子说:“赐呀,你以为我是一个博学且能强记的人吗?”子贡答道:“是的。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如此啊,我是将把握事物的基本道理这一种思辩方式融会贯通于整体,因而才进入浩瀚之境的。”

学习重在融会贯通/《〈论语15.3〉解析》
    【解析】
  “一以贯之”的“一”,到底是什么呢?在4.15中,曾子曾把孔子“一以贯之”的“道”理解为“忠恕而已矣”。在这里,孔子与子贡谈论的是学问的来源问题,我们不可将4.15的意思照搬过来,继续拘泥机械地理解为“忠恕而已矣”。也就是说,“一以贯之”可以理解为“忠恕”,但“忠恕”绝不等同于“一以贯之”。

 孔子学问渊博,一般人都会认为,这是他博学且能强记的结果,包括子贡也是这么认为的。如同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一样,孔子在此进一步纠正人们的偏差。

 “一”是什么?孔子没有说,我们可以从《道德经》中去求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据此,我们可以将“一”理解为根本、基础、源头的意思。也就是说,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只有抓住了“一”这个根本,并且使之融会贯通,才会最后到达顶巅。

 诚然,一个人的得道与成功,博问强记是一个方面,并且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条件。但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有认准的目标,要有一个笃定的中心思想,还要有达到目标的正确路径和方法,这些都必须是合于“一”的。假如没有认准的目标,朝三暮四,有头无尾,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假如没有笃定的中心思想,在浩如烟海的前人书籍中随意翻拣并博闻强记,很可能装了一肚子垃圾,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就读书学习而言,孔子在这里告诉了我们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其一,学习靠的是自己的理解,而不是盲目崇拜古人和书本,“尽信书不如无书”。其二,学习重在融会贯通,能进能出,亦即有自己的思想作为主干,书为我所用,不是我为书所役,光靠强记硬背是不行的。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把普通的知识一天天累积起来,每天知识的累积增加就是学。追求人生真理呢,是“日损”,要丢掉私心杂念,到最后把所有的私欲都丢掉了,达到了“无”。学习就是这样,我们常说,把厚书读薄了,然后再把薄书读没了,你这个知识就算积累成功了。我们刚拿到一本书的时候,呀!这么厚呀!你只要静下心来去钻研它,用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它并不厚,因为其中的知识已经被你吸收了,这就是探求之后的惬(qiè)

 就立身处世而言,孔子同样告诉我们,只要把握住为人处事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几个精髓和原则,就能够融会贯通地知一反三,人生的成功就是迟早的事了。学习重在融会贯通/《〈论语15.3〉解析》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