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论语〉13.24》解析

【原文】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hào)之①,何如?”子曰:“未可(kě)②也。”
“乡人皆恶(wù)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hào)之,其不善者恶(wù)之。”
【注】①
之:他或它。通指行为的对象,即某个人,亦指某件事。
② 可(kě):合宜;好。
【译】 子贡问道:“乡里人全都喜欢某个人,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不算合宜。”
子贡又问:“乡里人全都厌恶某个人,你看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还不算合宜。最好是全乡有道德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不道德的坏人都厌恶他。”

【解析】
孔子在此处告诫我们的是:众人的好恶往往既不等于是非,也不是判断是非的标准,不可简单地盲目从众。
我们现在常说“走群众路线”,评定一个人的好坏,听听群众的意见,如果有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人说谁好,谁肯定就好;如果有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人说某人坏,这个人肯定就坏。那么,真实的情况是不是这样呢?此种结论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不对的。这就是说:一乡的人都喜欢某个人,他可能是个真正的好人,但也可能是个万事圆滑的“好好先生”,如果是个不讲原则的“好好先生”,那他就不一定是个好人。因此,不能说大家都喜欢的就肯定是好人。反过来,一乡的人都厌恶某个人,他有可能是个坏人,但也可能是个特行独立、鹤立鸡群的人,如果他是个处世行事与众不同的人,那他就不一定是个坏人。因此,不能说大家都厌恶的就肯定是坏人。而只有当好人都喜欢他,而坏人都厌恶他时,我们才可以肯定他是个好人。所以说:人们的好恶不等于是非标准,群众的意见也不是绝对正确的。
现在,我们在选拔干部时,特别强调的就是走群众路线,不是“民意测验”,就是“群众评议”。我们应该承认,这种方法在正常情况下是可以公正公允的,它的前提是群众中的风气要正。但在个别特殊情况下,就可能出现未能完全公允公平的问题。这里有两方面的情况要注意:一是群众中的风气不正,群众中有一股不好的情绪或普遍素质低下,便会有失公允。二是有一些接受测评的人员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意识地做老好人,其目的就是为了博个好人缘。与他人的和谐是一种正直的行为,不是无原则的苟同或者迎合,但有的人不尊重自我,他的所有的意愿,就是让大家都认定他是一个毫无危险、与任何人都能融为一体的人,他生存的目的只是为了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为了讨好全体人们,他过分地节制自己,不停地附和着人们,甚至不在乎是来自好人还是来自坏人。他最终当然能够达到自己被众人认可的目的。
所以,我们在看一个人时,对待群众的舆论必须考察分析,坚持是非标准,而不可简单地盲目从众。那么,把这种观点运用在考察干部、任用人才上,是不是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时候,也应该特别慎重地注意这一点呢?
对人是如此,对事物也是一样。一乡的人全都喜爱某件事物,一乡的人全都厌恶某件事物,你同样不能据此断定某件事物的好坏。你一旦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便可以举一反三地去运用。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