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人相处必须保持自己的原则性/《〈论语13.23〉解析》

(2011-11-04 08:36:54)
标签:

和谐

盲从

苟同

原则性

差异

共识

事业

境界

修正

完善

论语

文化

分类: 《论语》解析

【原创作品】   《〈论语〉1323》解析 

与人相处必须保持自己的原则性/《〈论语13.23〉解析》
   【原文】
曰:“君子和
而不同(tónɡ),小人同而不和。”

【注】① 和:用自己的正确意见去纠正他人的错误意见,以求得和谐。

② 同(tónɡ):不坚持原则,随声附和、人云亦云地盲从苟同他人意见。

【译】 孔子说:“君子以调和来求得和谐但不盲从苟同,小人盲从苟同而不能与人和谐相处。”

 与人相处必须保持自己的原则性/《〈论语13.23〉解析》
    【解析】
  君臣之交,朋友相处,各色人等,互不相同,犹如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长短、高低、徐疾、强弱八音皆存,如何与之相处?遇到矛盾碰到难题如何化解?孔子告诉我们四个字:和而不同。

 “和”与“同”在这里的重要区别,在于原则性。承认原则性,就是承认差异,有差异的统一才是“和”。就是说,只有善于协调,统一各种不同的分歧意见,又能形成新的意见,最终达成共识,而绝不是盲从附和,这样的人才是君子。而小人则不能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和分歧,只会盲目附和,去追求毫无原则的统一,因而也就形成不了新的共识。所以说,“和”与“同”是两种不同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思想道德境界。真正的团结,不是没有意见分歧、思想交锋的一团和气,而是通过不同意见的交流、对话、切磋与讨论,从而达到互相理解、互相容忍、协调统一、和谐互动。这就是所谓“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当然,这种斗争并不是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而是一种善意的容忍,其出发点是脱离了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的。

 成就大事业需要“和而不同”,朋友相处同样需要一种和谐。“和”,就是不失去自我。当朋友之间意见不一致而发生矛盾时,既要有自己独立的精神,又要能宽容尊重他人的意见,既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又不能人云亦云。“同”,就是完全一样没有自我,为了追求朋友间的和睦,放弃自己的主见,阿(ē)谀附合,盲目苟同,不讲原则地唯他人之意是从,这就是为求得和谐而求,背离了交友之道,而且这样交往也不会长久。五味只有互相搭配才能调出佳肴,八音只有互相补充才能奏出妙乐,朋友交往也如此,求大同存小异,朋友们才能越交越厚越交越久。

 “和”是万物万事的最高境界。《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了一段晏子与齐景公的讨论,颇能说明一二。齐景公问晏子:“梁丘据这个人与我算得上是和吗?”晏子回答说:“只能算是同,算不上和。”为什么呢?“君说可行的事情,如果其中有不可行的地方,臣就应该提出来使之更加完善;君说不可行的事情,如果有可行的理由,臣就应该提出并加以修正。梁丘据则不是这样。君说行他也说行,君说不行他也说不行。这就好像水与水做成的汤,有什么味道呢?又好像五音只有一个调,有什么听头呢?”梁丘据是春秋时的齐国大夫,很受君主齐景公的信任。他找到梁丘山这个地方后,便在此地定居住下来,从此以后,他的后世子孙便以梁丘为姓。据《晏子春秋》所记载,梁丘据是阿(ē)谀附合、盲目苟同、唯齐景公之意是从之人,他的所作所为是“同”而不是“和”。

与人相处必须保持自己的原则性/《〈论语13.23〉解析》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