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经.颂.周颂.清庙之什.时迈》解析

(2011-06-20 09:07:12)
标签:

偃武修文

干戈

弓矢

德化教育

金戈铁马

和平

永恒

主题

民心

诗经

文化

分类: 《诗经》解析

【原创作品】

         

——偃武修文固帝业

《诗经.颂.周颂.清庙之什.时迈》解析
    《毛序》说;“《时迈》,巡守告祭柴望也。”巡守,即巡狩,天子巡视曰巡狩。柴,祭天。望,祭山川。这是武王巡视各诸侯国和祭祀山川的乐歌。

【原文】

时迈其邦⑴,昊(hào)天其子之⑵,实右序有周⑶。

薄言震之⑷,莫不震叠⑸。

怀柔百神⑹,及河乔岳⑺。

允王维后⑻!

明昭有周⑼,式序在位⑽。

载戢(jí)干戈⑾,载櫜(ɡāo)弓矢⑿。

我求懿德⒀,肆于时夏⒁。

允王保之!

【注释】

⑴ 时:按时。迈:巡行。时迈:按时出行巡视。

⑵ 昊(hào)大,指天。昊天:用为天的代称。其:指昊天。子之:视同儿子,把他当作儿子般关怀爱护。之:指王。

⑶ 实:确实。右:通“佑”,佑护。序:助。有:即朝。

⑷ 薄言:发语词。刘淇《助词辨略》卷五:“薄,辞也;言,亦辞也。薄言,重言之也。《诗》凡云‘薄言’,皆是发语之辞。” 震:震慑,震服。之:指商纣王

⑸ 叠(dié):通“慑”,恐惧,惧怕。

⑹ 怀柔:怀,来;柔,安。《礼记·中庸》:“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后指用政治手段笼络其它的族或国,使之归服。此处意为安抚。百神:天地的所有神灵。

⑺ 及:至,到。河:此处指河神。乔岳:亦作“峤(qiáo)岳”,高峻的山岳,本指泰山,后通称高山,此处指山神。河乔岳:统指山川之神。本句意为亲临现场祭祀山川之神。

⑻ 允:确实。王:明王。维:是。后:君主,圣君。

⑼ 明昭:明亮显扬,指功绩显赫的样子。

⑽ 式:榜样,模范。序在位:按照次序各安其位恪尽职守的诸侯百官。

⑾ 载:则。戢(jí)收敛,收藏。干:盾。戈:戟。干戈:干和戈是古代作战时常用的防御和进攻的两种武器,亦用为兵器的通称,引申指战争。

(ɡāo)古代盛衣甲或弓箭的囊,此处用作动词,装进。弓矢:弓与箭。

求:寻求。懿德:美德,指有美德的人。

肆:肆力,尽力施行。时:通“是”,此。夏:华夏。

《诗经.颂.周颂.清庙之什.时迈》解析
【译文】

  按时出行巡视各个国邦,

  苍天把周王当作儿子般爱护,

  确实在佑护我大周国运昌盛。

  想当初兴师征讨威慑商纣王,

  赫赫神威莫不震惧诸侯群雄。

  安抚祈祷天地之间众多神灵,

  亲临祭祀双足踏遍河川山峰,

  周王不愧功绩卓著的 明君圣王!

  大周政治清明德行昭彰,

  恪尽职责的文武百官是四方榜样。

  把那些盾牌戈戟尽皆收藏,

  将那些强弓箭矢装入櫜囊。

  我努力追求具有美德的好风尚,

  遍施善政于华夏大地民富国强。

  确实能保我周邦天下万年常青!

【解析】

偃武修文固帝业

  《诗经.颂.周颂.清庙之什.时迈》解析
    这是一首写武王巡行诸侯各邦,祭祀苍天和山川诸神的乐歌,歌咏苍天佑助周王征服四方,赞美武王偃武修文以固帝业。

  本诗的后七句颂扬了武王偃武修文,使天下安享太平,是本诗的要旨。“大周政治清明德行昭彰,恪尽职责的文武百官是四方榜样”,对周王朝的统治秩序,天下臣民都得以遵守,文武百官乃至黎民百姓都各守其职各尽所能。武王克商以后,天下既定;大乱之后,人心思和,希望能尽快地发展生产,修复被战争所破坏的累累伤痕。此时此刻,“把那些盾牌戈戟尽皆收藏,将那些强弓箭矢装入櫜囊”就成为当务之急。收干戈,藏弓矢,正是人心所向,取而代之的应是“我努力追求具有美德的好风尚”。武王正是顺应了民心天意,寻求美德“遍施善政于华夏大地”,他以德为政,对黎民百姓施以德化教育,如此就能“民富国强”,就能“确实保我周邦天下万年常青”!

  当大规模的暴风骤雨般的金戈铁马结束之后,统治者就应及时地把征服人的“革命”转变为征服自然的“生产”,即“偃武修文”。战乱之后,人心思定,人心思治,人心思和,人心思太平。人们之所以在一呼百应下跟随先进阶级推翻不得民心的政权,其目的并不是无休止的被捆绑在血腥的战车上东征西杀,而是祈求在一种平稳的生活中安居乐业。战争的最终目标是和平,和平才是人类永恒追求的主题。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战争结束之后的“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不失为明智而必然的选择。如果广修仁德、广施仁政,则永远将民心所向。

《诗经.颂.周颂.清庙之什.时迈》解析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