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言语的污点无法消除/《〈论语11.6〉解析》

(2011-06-20 08:57:37)
标签:

贺若弼

宋体

诗经·大雅·抑

言语

金圣叹

诗经

文化

分类: 《论语》解析

【原创作品】   《〈论语〉116》解析 

言语的污点无法消除/《〈论语11.6〉解析》
   【原文】
南容三复
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qì)之。

【注】① 三复:多次复诵。

② 白圭:白玉。语出《诗经·大雅·抑》。

【译】 南容反复吟诵关于白圭的那首诗,言语非常谨慎,孔子便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言语的污点无法消除/《〈论语11.6〉解析》
    【解析】
关于“白圭”的这首诗,载于《诗经·雅·大雅·抑》。诗中说:“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wéi)也。”意为白圭的污点还可以磨掉,言语的污点却无法消除。此处指南容言语谨慎。

言语谨慎,不仅体现着一个人的诚信,还有着避祸的意义。祸从口出,言语一经出口就难以挽回。古往今来,因言语不慎而惹祸的很多,清代的大才子金圣叹就是一例。一次,金圣叹夜晚用功,一阵风过,吹动了案几(jī)上的书页,他不禁诗兴大发,写道:“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下子可惹了大祸,你不是讥讽“清人”不识字吗?这不是在发泄对清廷统治的不满吗?容不得你争辩,关进了监狱。北周有一位大将名叫贺若敦的自以为功高,看到别人得到了赏赐而唯独自己没有晋升,便心怀不满公开直率地发表意见,被权臣宇文护逼令自杀。临死时,他对儿子贺若弼(bì)说:“我因口舌而死,你要记住啊!”他还用锥子刺破儿子的舌头,告诫他谨言慎口。贺若弼起初还能记住父亲的临终遗言,但当他做了隋朝的大将军后,便忘掉了父亲的告诫,也像父亲一样自恃功高,说话没有遮拦了,结果被捕下狱。有人奏请处死他,隋文帝因他立有大功,只是斥责他:“你说我用的丞相只配吃干饭,是什么意思”,又警告他:“你这人太自以为是,嫉妒心太强,又喜欢胡言乱语”后,将他放了出来。但贺若弼仍然没有吸取教训,继续肆意贬低他人以抬高自己,甚至对皇帝也品头论足。隋炀帝有一次出巡北方时盛宴款待少数民族首领,他在私下里讥评皇帝太奢侈了,终于使心存戒惕的隋炀帝动了杀心。贺若弼因不懂得言语之慎,妄言胡语,终于重蹈父亲的覆辙。明知争辩与牢骚于事无补,明知贬损他人会招致怨恨,明知说了不如不说,为何不能沉默寡言三缄(jiān)其口呢?

人们为了在世间求生存,于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索性假装哑巴不说话了。谨言慎行不等于不说话不做事,如果你死抱着“谨言慎行”,为“谨言慎行”而“谨言慎行”,则会走向其反面,成为“城府极深”的阴沉者。现在有一些在官场上混得没有一点点棱角的官员,多年来苦心思索练就了一套“谨小慎微”的本事:他们听人说了大半天,表态时却是字斟句酌,嗯嗯啊啊,甚至“王顾左右而言他”,叫人简直找不着北。这些人信奉的是少做事,少表态,一杯浓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这是很不对的,是对“谨言慎行”的亵渎。正确的“谨言慎行”是深思熟虑后,当说时则说,当做时则做,能够掌握好这个火候的确是个大学问。

言语的污点无法消除/《〈论语11.6〉解析》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