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论语〉7.29》解析

【原文】
互乡难与(yǔ,下同)言①,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②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③?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④其往(wǎnɡ)也。”
【注】①
互乡:地名。与(yǔ):同;和。难与言:难以与外人交谈沟通。
②
与(yǔ):赞成,赞许。
③
唯:通“惟”,独,只有。甚:很,过分。
④
保:守。死守不放。
【译】
互乡那个地方的人很难与外人沟通交谈,但那里的一个小孩子却得到了孔子的接见,弟子们很是疑惑不解。孔子说:“我只赞赏他的进步,而不赞许他的退步,为什么惟独要对他们苛刻过分呢?人家现在洁净自身去掉了污点以求进步,就应该赞赏他们今天追求上进的微小希冀,不应对他们过去的缺点死守成见而不放过。”

【解析】 这段的意思告诉我们:不可总记别人的小账。互乡这个地方在哪儿,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那个地方的人恐怕很闭塞,或者有点刚愎自用,也可能地域观念很强,总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点“难说话”。但孔子却接见了从互乡来的一个少年,并且还同他说上了话,可能唠得还很投机,弟子们便感到很惊讶。孔子对弟子们说的这一段话就是告诉人们,不要记人家的小账,既然人家有上进的愿望,我们待人何必要太苛刻过分呢?
人们往往因为地域观念的偏见而影响了对某个人的评价,经常会听有人说“嗳呀,他是某个地方人!”好像某地人统统都罪大恶极。领导者不可有这种偏见,有了这种偏见相当不利。某个人在你手下犯了过错,批评也批评了,处分也处分了,他是咎由自取也好,他是罪有应得也罢,历史的一页就应该掀过去了,就不要总揪着人家的小尾巴不放,总得给人家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一棍子打死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应该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所以当弟子们感到大惑不解时,孔子责备他们说:你们太过分了吧?怎么抱着这样一种狭隘的胸襟和态度?我这样做又有什么不妥呢?孔子在责备弟子们的同时,也在告诉我们要反省:有时我们觉得某人不好,当他真得做了好事,我们仍不愿意承认他好,人们容易犯这样的毛病。“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即使是一个坏人,他能够反省过来,就等于洗了一个澡一样,把自己弄得很干净,来求进步,这难道不是好事吗?为什么非要抓住人家昨天的缺陷不放呢?如果说昨天有点错误,今天即使有了好的表现,我们仍不以为然,那世界上就没有一个好人了,也没有一个人可用了。人有了进取之心就应该鼓励他,而不应拘泥于过去的偏见和对他人的鄙夷。其实,犯错误者也非常在乎他人,尤其是领导者对他以后进取心的评价。那怕他有一点点的进步,也希望被他人看到和得到赞许,他如果因此而得到了上司和他人的表扬,这种表扬那怕是一丁点的首肯,他也会感激涕零,会更加“知耻而后勇”。假如外人对他的进步不屑一顾或嗤之以鼻,可能会更加刺伤他的自尊心,刺激他“破罐子破摔”,从此躺在原地再也不想爬起来了。
能够做到不记部属和他人的陈年老账,的确反映了人的通达之心,有了这种通达之心才能有容忍的度量和平易近人的态度。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沟通的,你只需要有沟通的良好愿望和宽容的心胸。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