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论语〉7.17》解析

【原文】
子曰:“加我数(shù)年①,五十以学《易》②,可以无大过矣。”
【注】①
加:增加,增添。数(shù):几,不止一。年:寿命。加我数(shù)年:给我增添几年寿命。
②《易》:古代的卜筮(shì)之书。
【译】
孔子说:“如果能给我增加几年寿命,五十岁时去学习《易》,就可以没有大的过失了。”

【解析】《周易》虽是古代的卜筮(shì)之书,但它具有切近的现实经验,又有着辩证的哲学思想,它追究天与人的对应交感,探讨阴与阳的相辅相成,综合了人生经验和理性的思辩,穷理尽性而通权达变。真正读懂了《易经》,就能深谙阴阳乾坤的道理,对人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但《易经》穷理尽性而达命,并不是要人们盲目地委身于运数和任凭宿命,放弃追求而消沉,而是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鼓励人们以刚健的精神奋发进取,它的趋吉避凶之道强调人为的努力,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
孔子这话大概是五十岁以前说的,如果能增加阳寿多活几年,五十岁就去把《易经》搞通了,这一生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现代医学也表明,人类智慧发展最成熟的时候,是五十岁到六十岁这个阶段,蘧伯玉也说过“吾年五十方知四十九之非”的话,同样是说五十是人智慧成熟的时期。人多活了一年,反省也就多了一年,人就能知道过去的错处了,知错而改,错误就会越来越少,以至不再犯大的过错。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修身,就是要不断地积极进取。人不是生而知之的,圣人也不是天生的,人的经验和道德修养,是在不停地学习和不停地完善中渐渐提升的。现在的人,年过五十岁大多将要退居二线了。但是,人退居到了二线,加强道德的修养不能退居二线,还应该老有所学、老有所悟,继续“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般地注重个人修养,才可无有过失地保守晚节和安享晚年。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