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常
棣(dì)
——兄弟亲情面面观

《毛序》说:“《常棣》,燕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焉。”其实,这只是一首规劝兄弟友爱的诗。
【原文】
常棣(dì)之华⑴,鄂不(fū)韡韡(wěi wěi)⑵;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⑶,兄弟孔怀⑷。
原隰(xí)裒(póu)矣⑸,兄弟求矣⑹。
脊令在原⑺,兄弟急难。
每有良朋⑻,况也永叹⑼。
兄弟阋(xì)于墙⑽,外御其务(wǔ)⑾。
每(měi)有良朋,烝(zhēnɡ)也无戎⑿。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
虽有兄弟,不如友生⒀。
傧(bìn)尔笾(biān)豆⒁,饮酒之饫(yù)⒂。
兄弟既具⒃,和乐且孺(rù)⒄。
妻子和好,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⒅,和乐且湛(zhàn)⒆。
宜尔家室⒇,乐尔妻帑(nú)(21)。
是究是图(22),亶(dǎn)其然乎(23)!
【注释】
⑴ 常:通“棠”。常棣(dì):棠棣,又名唐棣,花草名,该草数朵花为一簇,如樱桃状,以此表示兄弟之谊。华:通“花”。
⑵ 鄂:通“萼(è)”,花萼。不(fū):“柎(fū)”的本字,花蒂。韡韡(wěi wěi):光明美盛的样子,此处用以形容花色鲜艳。
⑶ 威:通“畏”,可怕。
⑷ 孔:很,非常。怀:关怀,怀念。
⑸ 原:原野。隰(xí):低下的湿地。裒(póu):聚集,指聚土堆就的坟丘。
⑹ 求:寻觅,指兄弟间的互相帮助。
⑺ 脊令:即“鹡鸰(jí
línɡ)”:水鸟名。原:高原。鹡鸰本为水鸟,今在高原,失其常处,则飞则鸣,求其类,比喻人逢急难,谓兄弟有急难须互相援助,后因此以“鸰原”为兄弟的代称。
⑻ 每(měi):虽,虽然。
⑼ 况:益,增加。永叹:长叹。
⑽ 阋(xì):争吵。于墙:在墙壁之内。阋于墙:指在家里互相争斗、互相怨恨、互相争讼。
⑾ 务(wǔ):通“侮”,外人的欺凌与侮辱。
⑿ 烝(zhēnɡ):众多。无:没有。戎:通“从”,相助。
⒀ 友生:友人,朋友。
⒁ 傧(bìn):陈列,摆好。尔:你们。笾(biān):祭祀时盛果品干肉的竹器。豆:祭祀时盛有汁食物的木器。笾豆:代指礼仪中的具体细节。
⒂ 之:语助词。饫(yù):古代家庭私宴,不脱履升堂谓之“饫”,又指立着举行的宴会。
⒃ 既:已经。具:通“俱”,全部到齐。
⒄ 孺(rù):相亲。
⒅ 翕:聚合,和睦。
⒆ 湛(zhàn):深厚。
⒇ 宜:安,和顺。家室:女子嫁夫曰“有家”,男子娶妻曰“有室”,泛指家庭。
(21)
帑(nú):通“孥(nú)”,子女,或指妻和子。
(22)
究:深究,深思。图:考虑,探求。
(23)
亶(dǎn):诚然,信然,确实。然:这样。

【译文】
棠棣簇簇相拥花儿朵朵,
花萼花蒂是那样鲜艳夺目。
遍观如今世上的人呀,
怎能比得上兄弟亲又亲。
死丧到来是那样恐怖可怕,
只有兄弟才能互相牵挂。
原野的低洼处埋尸骨,
只有兄弟到坟前苦求寻。
水边的鹡鸰鸟流落在高原,
兄弟们相互救急难。
虽然有良朋与益友,
见你遭难也只能徒长叹。
兄弟们在家难免争与吵,
遇到外侮齐心协力共抵御。
纵然有亲朋与好友,
尽管众多也没人来相帮。
丧亡祸乱已平靖,
日子安乐又宁静。
那时虽有亲兄和亲弟,
反觉得不如朋友情谊深。
摆出你的碗盏和杯盘,
举行家宴饮酒啖肉吃饱饭。
兄弟们全部相聚在一起,
融洽笃爱多么和乐相亲。
夫妻鱼水相谐又恩爱,
如同奏瑟弹琴心相印。
兄弟们和睦相处情谊深,
团聚安乐友爱融洽喜无比。
家庭平安和顺多美好啊,
妻子儿女相亲相爱乐陶陶。
深究熟虑道理自然明啊,
兄弟之情的确就是这样的!
【解析】
兄弟亲情面面观

这是一首规劝和赞美兄弟友爱的诗。全诗紧紧围绕“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个“诗眼”而展开。诗人在首章以常棣的花萼花蒂紧紧相依、同根而生,来比喻兄弟间共存共荣而亲密深厚的关系,提出了“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的题旨。接着,在二、三、四章里以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死丧之灾、急难的事的抗御外侮的事例,阐明了朋友不如兄弟最堪信任、最可信赖的道理。到了第五章笔锋陡转,从反面立论,以“丧乱既平”后,反面出现“虽有兄弟,不如友生”的现象,批评了那些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乐的兄弟。到了第六、七章,诗人又列举了兄弟家宴聚会之乐和弟兄们家庭的和睦关系,从正面烘托了诗的主题。末章中继续强调在思想上加强兄弟友爱,才能举家和睦、妻儿欢洽的道理,升华了主题。全诗主题鲜明,比喻巧妙,言辞恳切,感情真挚,说理透彻,在层次上有论点、有论证、有结语,具有议论文的结构形式,确是一篇寓说理于具体形象描绘的独具特色的优美的说理诗,开我国说理诗的先河。诗中的“常棣”一词,已成为“团结”和“兄弟友谊”的象征和代称,诗中包孕的“团结御侮”的思想,也成为历代志士仁人和广大群众的精神武器,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如今的我们,可能已经很难体验兄弟亲情了。这不仅是由于独生子女的渐多,无从体验这类实感,也不仅是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而是由于即使从亲缘关系上说,兄弟之间的亲情总不如妻子儿女那么直接而深刻。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古人何以那么看重和强调兄弟亲情,其中的原因何在呢?恐怕我们很难确切回答这一问题,因为观念的变化总会超过我们想象力的限度。
认真地思来想去,这里面肯定有着血缘的关系。亲兄弟毕竟是同一血缘而出,犹如结在一根藤上的瓜、开在同一株植物上的花。这同夫妻关系是不一样的。夫妻是不同血缘的两个人的结合,两人之间的感情是一回事,血缘关系又是一回事,而且这种感情还是处于不断变化着的东西。其次,大概同父系社会的观念也有关系。男性是社会生活中的主角,大至国家,小至家庭,都由男性主宰着。男性也是传宗接代的主角,比起女性来要重要的多。兄弟既然担负着双重主角的身份,自然要引起重视,要在观念中得到强调了。作为对比,我们很少见到对于在血缘上处于同一层面的姊妹关系的重视、强调乃至歌颂,这是因为女性婚后就成了夫家的人,不再是原本家族成员的缘故。
在现实生活中,兄弟不睦的事情经常发生,古人所说的“兄弟阋于墙”,应该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正如王安石所论,“人情皆知保其室家,私其妻子,而罕知厚其兄弟。”兄弟作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主角,必然会因利益问题发生冲突,这种冲突诸如财产继承权、赡养义务的履行以及财产分割之类,有时这种冲突还会比与外人的冲突更为激烈。
由此我们可见,在人们的观念之中,兄弟之间的亲情显然是有限的。多半是在“外御其侮”或相依为命之时,或者是在社会生活的视野中与其他男性及朋友的比较之时,人们才会感受到兄弟亲情的重要,也才有了“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的说法。
至于兄弟间的亲情为何会逐渐失落,需要社会学家来考证和研究。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要理解“亲情”二字,无论是兄弟亲情、父母儿女间的亲情,还是朋友间的亲情,都是正在失落的无比珍贵的人间真情。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和“四海之内皆兄弟”一类的说法,对我们更具实际的意义。
这种“亲情”其实就是一种博爱之心,你只有在爱父母妻儿、爱兄弟姊妹的基础上,才能去普爱天下的大众。一旦失去了这个基础,你只会沦为只爱自己的孤家寡人。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