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七
月(下)
——农耕生活的史诗

【译文】
七月大火星向西落,
九月女工缝制衣裳。
十一月狂风哔拨响,
十二月寒气刺骨凉。
既没衣裳也没粗布袍,
如何度过这漫漫寒冬?
正月开始修整锄犁钯,
二月走下田地去耕种。
喊着妻子女儿同下地,
把饭菜送到向阳的田边头,
田官看在眼里满心喜洋洋。
七月大火星向西落,
九月女工缝制衣裳。
春天的阳光暖融融,
黄莺在枝头叽喳唱。
姑娘们手挎深竹筐,
一路沿着墙下那小道走,
轻舒玉臂寻求采嫩桑。
春日白昼渐渐长,
采白蒿的人儿闹嚷嚷。
姑娘心中暗伤悲,
害怕做公主的陪嫁去他乡。
七月大火星向西落,
八月好把芦苇割。
三月修剪桑树枝,
取出斧头拿来斨,
砍掉高高的长枝条,
拽住柔枝捋嫩桑。
七月伯劳鸟声声唱,
八月搓麻织布忙。
又染黑色又染黄,
我染的大红色最鲜艳,
去替那公子王孙做衣裳。
四月远志抽穗开了花,
五月树上蝉儿唱得欢。
八月田间收获庄稼忙,
十月树上枯叶纷纷落。
十一月上山猎貉兽,
选取那上好的狐狸皮,
送给那公子缝皮袄。
十二月猎人齐会合,
继续打猎练硬功。
打到的小猪归自己,
捕到的大猪呈王公。
五月里蚱蜢弹腿响,
六月里纺织娘振翅膀。
七月蟋蟀田野里鸣,
八月来到屋檐下唱。
九月跑进房门来,
十月里到我床下藏。
把所有的窟洞塞紧熏老鼠,
封堵北窗和泥糊好柴门缝。
唉呀我可怜的妻和儿,
说是为了过冬迎新年,
一家人迁入这破屋把身藏。
六月吃郁李把野葡萄尝,
七月里烹煮冬葵烧豆汤。
八月里红枣打满地,
十月里下田收割稻谷香。
用来酿造几坛好春酒,
喝了延年又益寿。
七月采收瓜类香遍地,
八月到来葫芦摘个光,
九月拾麻快收藏。
采摘苦菜砍臭椿,
给农夫又有柴薪又有糊口粮。
九月平整打谷场,
十月庄稼陆续收割忙。
谷子黄米和高粱,
粟麻豆麦全入仓。
可怜我农夫命真苦,
庄稼刚刚收拾妥,
官家又派下劳役修宫房。
白天野外割茅草,
晚上赶着搓索绳。
紧赶着攀房把顶盖,
又逢开春马上将谷粮种。
十二月凿冰之声“冲冲”响,
正月里搬进冰窖中。
二月到来祭先祖,
贡上韭菜献羔羊。
九月天高气又爽,
十月清扫打谷场。
两樽美酒敬宾客,
宰杀羔羊待亲朋。
携带礼物相聚在公堂,
高高举起那牛角杯,
互相祝愿人人福寿无疆!
【解析】
农耕生活的史诗

这是一首周代农奴唱的农事诗,它似乎不是一人一时所作,而应该是奴隶们的集体口头创作。全诗按照季节、时令,有层次地叙述了从春耕到秋收、养蚕、纺织、染缯(zēnɡ,古代丝织品总称)、打猎、修房、酿酒、凿冰、祭祀等一年中的劳动和生活情况,可以作为豳地农谚农活的歌诀来读,可以作为我国物候学史最古的资料来读,尤其可以作为古代社会农业奴隶生活的图解来读。该诗在为《诗经》时代的农业、民俗、历法和政治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之外,还形象地勾勒出了一幅鲜明的阶级对立图。一方面,是农奴们一年四季流血流汗艰苦劳动,到头来却一无所有,过着吃野菜、住草房、无衣无褐的悲惨生活,另一方面,又是奴隶主及其公子哥们的不劳而获,过着作威作福的享乐生活。全诗语言清新活泼,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史诗般的气势来记述农民的劳作和艰辛,以时间为线索将古代农家的生活全方位的展现出来,在古代的诗歌中恐怕只有《七月》。
人常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民间也说:不稼不猪不知道农民苦。那些在黄土地上辛辛苦苦劳作到头,看似是在为自己忙碌着,其实大部分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实际上是在为他人谋幸福。你看,猎获的大猎物要献给王公贵族;上好的裘皮也要进贡;漂亮的衣服要送给达官贵人,自己连粗布短衣也没有;甚至连送到田头的饭食,“田官看到满心喜”,也要来沾光先行吃饱。除了上缴沉重的赋税之外,还要服劳役,还要为官家筑室造屋,甚至花季少女还要替分公子缝制衣裳、还要做公主的陪嫁远行他方……
农民们的清苦日子,就是在这种忙碌、平凡、单调、周而复始的劳作之中,就是在这种不能决定自己命运的惊惧恐惶之中,默默地度过的。他们没有过多的奢望和希求,所有的要求简单到了只有两个字:活着。坚毅不拔地活下去,成了他们唯一的渴望。只要有一口饭填饱饥肠辘辘的肚子,只要有一件遮羞避寒的衣服挂在身上,也就行了,也就满足了。不光他们本人,他们的子子孙孙,一代又一代地怀着这样的愿望和要求活着、劳作着、繁衍生息着。他们既不会像不愁衣食住行的富人们那样觉得生活空虚,也不会像文人雅士们对花赏月般地高谈阔论伤感流泪,更不会像哲人们那样苦苦地思索什么生活的意义或存在的价值,那些高深莫测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纯粹是不着边际的虚言。实在,单纯,质朴,是他们的全部特点,对他们来说,生活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活着,活着就是一切,就是最高的法则和要求。自然而然的,“食为天”就成了他们生活的信条。为了求取一碗果腹的食物,他们终日忙碌在贫瘠的土地上,用超过养育子女的细心来莳弄一块薄田,春种秋收中寄托了他们全部的希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了他们自觉的职业意识,“两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成了他们全部的生活理想。
几千年来,中国的农民是最为质朴善良的了,正是无数的农民才构筑了华夏民族的全部历史。无论是哪个朝代,农民始终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对社会的贡献最大,但往往又最被人瞧不起,包括到了文明程度颇高的现代,这种压在农民头上的不平等还在延续着。社会最底层的生活是最真实的,也是最不允许有异想天开的,这种生活实际得没有任何浪漫的色彩,平淡得如同一潭死水,绝不会激起哪怕是小小的波澜,忙碌得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辛苦得几乎直不起腰杆。你瞧瞧他们满是皱纹的古铜色的脸,你摸摸他们层层茧疤满布而粗糙的双手,你再看看他们青筋暴突的手臂、瘦骨嶙峋的排肋、佝偻着的腰板,以及趾头干裂的双脚,无一不记录着劳作的艰辛,足以说明岁月的无情!这些印痕虽然深深留存于他们的肉体,其实早就深深地刻在了他们的心上。虽然他们不苟言辞,实际上他们的心灵在滴着殷红的鲜血,不过因为岁月的折磨已经凝结而干涸了。
正因为这样痛苦的磨炼,才形成了中国人传统的“自给自足、与世无争、乐天知命、安贫乐道”的美德。“田园牧歌”式的追求只是一些人酒足饭饱后无所事事的遐想,只存在于空泛的想象之中。当生命的基本欲求严峻地横亘在你面前时,就迫使你必须放弃一切不着边际的幻想,而要凭着自己的力量去同命运抗争,当然这种抗争首先是与大自然的抗争,因为他们没有空闲去考虑“与人抗争”,他们所知道的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他们的全部身心都寄托在耕种的收获上,哪里有闲情逸致去思考“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也正是中国农民安于现状的真正原因,是造成他们几千年来不能觉醒的客观现实。反过来说,身处这样的现实,人又怎么会不非常地实际起来?而且天灾人祸像随时可能出现的乌云笼罩在他们的头上,各种苛捐杂税像高悬于他们头顶的利剑,随时都可能落下来,他们只能在战战兢兢中小心翼翼地寻求活命。
当然,他们在知足的同时,也会偶尔寻求一些精神上的愉悦,丰收过后,他们也会“宰杀羔羊待亲朋,携带礼物相聚在公堂,高高举起那牛角杯,互相祝愿人人福寿无疆!”这大概就属于苦中作乐了,其中的苦涩和寒酸也只有他们能够体验到。
这就是我们的祖先,这就是我们的父老乡亲,每一个生活于世的中国人谁也逃脱不了他们的血缘。翻翻现代城市居民的家谱,三代五代乃至八代祖宗谁不是挑着扁担逃进城里的?可以说,中国人都是农民的后代!我们也曾经生活在他们中间,我们也曾经是他们中的一分子,这种割裂不断的血缘也传承了他们的品格。想想现代农民的生活状况,我们还会无病呻吟、风花雪月、哥呀妹呀、乃至声色犬马挥霍无度吗?远离了他们,就是忘本!
我们过去曾经这样生活过,我们将来还会这样生活着。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