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述而不作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强大摄受力/《〈论语7.1〉解析》

(2010-10-15 09:12:23)
标签:

孔子

复兴

传统文化

缺憾

模仿

寓新

责任

温故知新

论语

文化

分类: 《论语》解析

【原创作品】   《〈论语〉71》解析 

述而不作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强大摄受力/《〈论语7.1〉解析》
   【原文】
曰:“述而不作
信而好(hào),窃比于我老彭。”

【注】① 作:创作。

② 信:相信,笃信。好(hào):喜爱。古:古代的文化。

③ 窃:私下里。

老彭代的贤大夫,姓(kēnɡ),因封地在彭城故称老彭,为人喜好览阅古籍,传述古事。

【译】 孔子说:“记述旧闻而不创作,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里常把自己比作商代的贤大夫老彭。”

 述而不作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强大摄受力/《〈论语7.1〉解析》
    【解析】
  明白了知识无止境,学习也就是无止境的了。因此,“在学习的问题上,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但有些人却动不动就以名家自居,就想立言留传后世。孔子非常反感这种“半瓶子咣当”的“敫(jiǎo)敫者”,一再声明自己是只传述而不创作,表明了孔子对待文化遗产和民族传统的态度。

 “述”是继承和流传,“不作”是不妄加穿凿和发挥,这是一种求实而不虚妄的慎重态度。人们感觉到了现实的缺憾,才会借助回到过去而召唤,如西方的文艺复兴。孔子希望复兴周礼,而周礼并不是刻板的礼节礼仪,孔子给它寓以了传统文化的意义。所以这种复兴也不是呆(ái)板的模仿,而有以变通和改进,注入了时代的理想精神和时代意识,复旧以寓新。文艺复兴有人文精神在,复兴周礼有人道思想存。当然,绝对的“述而不作”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无论你编辑也好,整理也罢,总能反映出编辑整理者的评价眼光和取舍旨趣。所以,郭沫若曾说:所谓述而不作,多半是“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今天,倒有不少“作而不述”的人,专事“创作”,他们不是空穴来风,就是令人不知所云;或是打着“新体验”的旗号,贩卖色情淫秽;再不就是千古文章一大抄,东凑西拼,最终以“著作等身”欺世盗名。

    我们现在回到孔子本身来说明这一问题。孔子首开私学之风,使教育下移,他当然需要创造新的思想理论了,但他何以不去著述新书,却要“述而不作”呢?其实我们稍加分析,便可看出孔子的“述而不作”却是“以述为作”。在孔子那里,“信而好古”是价值取向和基本态度,“述而不作”是文化策略和解释方式;“信而好古”乃“述而不作”之本,“述而不作”为“信而好古”之发。

 这里的“古”,指文王周公之道,又指体现其道的礼乐文化,也指传载了礼乐文化、体现了文王周公之道的文化经典,就是孔子所说的“文不在兹乎”的“文”。这里的“信”是思想所在与信仰所在;这里的“好”是兴趣所在与志向所在。有了“信”然后产生“好”,有了“好”才更加彰现出“信”。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自觉肩负起了神圣的历史责任,他要在“好古”中“敏以求之”,他要求取“古”中的文王周公之道,求取符合历史进程的损益,求取在损益中重建新的“大道”。也就是说,孔子的“好古”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传统的坚决继承。

 传统文化中哪些可用于今?应该怎样损益?这就需要孔子一贯倡导的“温故而知新”。温故,“皆述六经及先王之言也”;知新,“通其大义斟酌后世也”。如此一来,在“述”的解释之中就能有知新,在“述”的传承之中就会有折衷,而解释中的知新与折衷就成了一种创造。“作”固然是创始是发端,但又必须以既有的文化思想成果为凭籍,并不是真的一无依傍,往往是在“述”的前提下或“述”的过程中进行的。“述”中常常有“作”,“作”前必须有“述”。“作”可以是借鉴已有的思想文化成果而自著新书、自创新意,也可以是借鉴已有的文化思想成果而解释旧书、自立新解。由此可以看出,衡量“作”的标准,主要是自创新意或自立新解的大小与价值,而不是看其是否自著新书。所以,孔子自道的“述而不作”,正是实实在在的“以述为作”。

    孔子在追求学问中采取“以述为作”的方法,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有着密切关系。中华民族在“以农耕立国”的同时,创造了一种连续性文明,特别重视经验、重视传统、重视先哲留传下来的文化经典,养成了一种“颂圣宗经”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春秋时代的社会文化变革非但没有改变此种现实,反而使“颂三代之圣、宗西周之经”成为针砭(biān)当世、批判时弊的文化主流,文化典籍渐渐被奉为民族文化的经典。经典的文本在获得经典地位之后,其文化力量、其掌握群众的力量极为巨大。因而在当时,以解释的名义阐发新型的理论,以温和的方式进行哲学的突破,以便顺利地获得广泛认同,求得被人们所接受,既是可取的文化策略,也是必然的文化趋势。孔子正是采用了这样的论说策略,顺应了这样的文化趋势,使许多古圣先贤的思想在充分肯定原义的基础上,又向前引申,使之走向更广阔的语境,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得到了运用,力求阐发出合理的人间秩序蓝图和理想的道德精神准则的人文精神。这种创造精神和解释方法,在民族文化的历史过程中具有永久的超越性和启示性。

 “信而好古”,实际是基于文化信念的“敏以求之”,凝聚着理性的损益精神;“述而不作”,实际是关乎文化策略的“以述为作”,表现出理论的创新精神。我们今天重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正是“信而好古”,结合当今现实对其予以全新的解说,也正是一种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述而不作”。因为它有着传统文化的强大摄受力量,所以对时代的影响肯定会大大优于创著新书。

述而不作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强大摄受力/《〈论语7.1〉解析》述而不作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强大摄受力/《〈论语7.1〉解析》述而不作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强大摄受力/《〈论语7.1〉解析》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