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论语〉6.30》解析

【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shí)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①其犹病②诸。夫(fú)仁者,己欲立③而立人,己欲达④而达人。能近取譬(pì)⑤,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①
尧舜:上古的两位帝王,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君主。
② 病:忧虑,为难,难以做到。
③ 立:立身,有所建树。
④ 达:通达,明白事理。
⑤ 近:近,最“近”的当为自身,即从自身做起。譬(pì):晓谕,明白地告知。
【译】
子贡说:“假如有人能够对老百姓广施恩惠又能普济众生,这个人怎么样?可以称得上仁吗?”孔子说:“岂止是做到了仁呀,那必定就是圣人了!尧舜恐怕也难以完全做到这样!我们所说的仁者,自己想有所建树还要使别人有所建树,自己想通达明白事理还要使别人也能通达。能够从自身做起,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地晓谕众人,这就可以说是实施仁道的方法了。”

【解析】
普渡众生者被佛家称颂为“佛”,普济万民者被儒家称颂为“圣”,“圣”的境界是天才和英雄的境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实际上就是“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的境界,也是孔子所说的“必也圣乎”的境界。“博施济众”是人的全部道德行为的最高顶点,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不仅一般人做不到,在孔子看来,连尧舜那样的圣人也没有完全做到。
平常人则有平常道,“仁”的境界是普通人所能企及的境界,只要你努力就能达到,因为那不过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罢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当自己想做什么的时候,也想到别人想做什么;自己要利益,别人也要利益,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就是“忠恕而已矣”里的“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忠恕而已矣”里的“恕”,这就完整地构成了孔子“一以贯之”的“道”,这个道,就是仁道。
关于“仁道”,孔子共用了两种不同的表述形式。一种是积极的“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地施舍和给予,但人们很难做到这一点,所以,孔子又将其表述为另一种消极的“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是培养仁慈之心。但“恕道”毕竟是起步时的退而求其次,最高境界还是积极的“忠道”。你关起门来“勿施于人”,何时才能实现济世救民的愿望?你必须积极地去施为:自己想要有所树立,也帮着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要通达觉悟,也帮着别人通达觉悟,最终才可以到达理想的顶点。
积极与消极相辅相成,互相交替使用,通过这样一点一点地浸(jìn)染,平实无华,不弄玄虚,渐渐积累,慢慢达成。老夫子的感化和教化之道,寓于平常的事理之中,仁道自然就根植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仁虽然浩淼博大,无可表述和完全把握,但它的施为却一点也不神秘,也不是难以企及的飘渺。所以我们说,仁道不同于圣道的,就在于它靠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仁爱的心,从自己的身体力行做起,这个世界一定会阳光灿烂,人与人之间就不会再有怨仇,何愁和平离我们太远?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