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论语〉6.23》解析

【原文】 子曰:“知(zhì,下同)者乐(yào)①水,仁者乐(yào)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lè),仁者寿。”
【注】① 乐(yào):喜爱。
【译】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喜爱迂回婉转的流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凝重钟灵的高山。智慧之人的乐存于变通和豁达之中,仁德之人的乐存于宁静和沉思之中。智慧者得到性情的陶冶快乐无比,仁德者追求崇高的向往使之长寿。”

【解析】 智者是什么样子?仁者又是什么样子呢?用山水来形容仁者和智者,既形象生动又准确深刻。朱熹评论说:“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圣人是智仁双全的人,作此形容非他莫属。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一样不停地流淌。水代表了聪明和灵气,水没有自己的形状,水依物随形,以附着物的形状为自己的形状,它进河成带、进坑成湖、升天成云、落地成雨,无论是杯壶盆碗,照样给你装得满满登登。你挡住了道,它就乖乖地从旁边绕过去;你垒起了坝,它就温顺地化作一湾碧波,这就是权变。穷则变,变则通,这就是有智慧。所以用水来比拟智者,他永远是那样悠然安祥,这就是“滚滚长江东逝水”般的气魄。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脉一样稳重而不迁,他能够包容,能与万物共存且衣(yì)养万物,使得万物各随其生。所以用山来比拟仁者,他永远是那样崇高伟大宁静。由此看来,人生之道不仅是道德的境界,也还是一个艺术的境界。某处风景秀丽,必定山水相依;天下古圣先贤,必定仁智双全。
智者和仁者的最终结局是什么呢?“智者乐,仁者寿”。智者洞悉了世间的一切,无论是贵贱,还是贫富,都能用一颗平常心去泰然处之,时时刻刻都是快乐无比的,即使像颜渊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他一样会“不改其乐”。仁者由爱己始而爱人终,他们的人格和精神是永存不逝的,这也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上所说:“死而不亡者寿。”“死”是肉体灭,“亡”是精神灭。有句名言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肉体的存在不过百年,但一种伟大的精神却可以穿越时空在天地之间永存!仁者就正是这种长寿之人。
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们的追求。既是宽厚的仁者,又是聪睿的智者,才称得上圣人。即使我们力不能及,也要心向往(wànɡ)之,心中追求的终极目标犹如一盏明灯,它指引着我们一往(wǎnɡ)无前地向着这个目标前进,只要你是个坚忍不拔者,你就一定会成为这样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