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仁”就是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论语6.22〉解析》

(2010-09-26 07:49:06)
标签:

樊迟

礼记·礼运

鬼神

距离

德性

耕耘

收获

诗经

文化

分类: 《论语》解析

【原创作品】   《〈论语〉622》解析 

“仁”就是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论语6.22〉解析》
    【原文】
樊迟问知
(zhì,下同)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yuàn)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nàn)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① 知(zhì):智,智慧,聪明。

② 务:勉力从事。民:人,所有的人。义:“十义”,十种伦常道义。《礼记·礼运》:“何为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tì),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民之义:人所共守的十种道义。

【译】 樊迟问怎样才算聪明有智慧。孔子说:“专心致力于实践做人的伦常道义,肃敬鬼神而疏远它们,就可以称得上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算是仁。孔子说:“仁者总是先难后获,吃苦遭难抢在他人之前,获益享受退居他人之后,这就可以称得上仁了。”

“仁”就是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论语6.22〉解析》
    【解析】
  何谓“义”?《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义为事之宜,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何谓“民之义”?《礼记·礼运》又说,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十个字,就是人之义,它是做人的本义,即人们之间相互往(wǎnɡ)来的五伦关系。你在什么地位就尽什么义,按照这一标准尽到自己的本分。实际上,这十种道义中,除了夫妻关系不能兼容外,一般人大约皆需履行其余九种道义。依据“人本”做人,具备了这“十义”,并尽到了你的义务,你才有完美的人格,你存在于这个世间就不是“幸而免”了。

    鬼,是自己已经去世的先人。孔子曾说过,“非其鬼而祭之,谄也。”由此可见,这个“鬼”是自己家里的,不是所谓的“孤魂野鬼”。恭敬鬼,就是恭敬自己的先人和祖宗,这是报本。如果你觉得他们是鬼而不祭祀了,岂不是数(shǔ)典忘祖、不知自己的生命来自于何处吗?神,是生前做了许多善事功德,对社会对人群有重大贡献,死后被人们恭敬的尊称。如“妈祖”就是,历朝历代为了抵御外侮和民族解放而英勇献身的无数英烈都是“神”。神是公正的,恭敬神灵就是崇尚正义,用他们作为自己心中的偶像,以激励人心向善。从“孝”的观念出发,我们要敬鬼;从“忠”的观念出发,我们要敬神。但是,对于鬼神的态度要止于恭敬,如果事事依赖于鬼神,甚至希求得到鬼神的佑护,那就是迷信了。我们要与它们在心灵上沟通交往,与它们在现实上疏而远离。

 鬼神问题,在中国文化中很重要,但中国的鬼神文化同西方宗教思想不同的是,它把祖先的亡魂与鬼神混在一起。“敬鬼神而远之”,我肃敬鬼神,但我又远离它,这就是孔子既不否认鬼神之存在,但又与鬼神保持距离的明智做法。人事是浅近的,迫在眉睫的,是应当先弄透澈的。当你还没有澄清万物时,生命的时光已经倏(shū)忽而逝了,人生似乎还没有圆全但生命已经终结了。作为一个活在世上的人,首先应该把人的本分做好,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尽到做人的义务,的确是至高无上的智慧。

 仁,是先难而后获。成就这个仁,先要做很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什么叫功德呢?你把对他人有利的事做出来,你就有功劳了,你就有德性了。因为做事是很麻烦的,障碍是很多的,你要克服一层一层的障碍。这些障碍就是难,再难你也要把它克服了。你把事情最后办成了,这就是获,有所得了,这就得到了仁。也就是说,你在得到仁爱之心时,也得到了成功后的喜悦,得到了他人对你的承认和敬重。

    这也就是“有耕耘才有收获”的道理。仁心是收获,但仁心的修养是需要耕耘的,而且按照孔子所说,这种耕耘需要付出艰难困苦的努力。行仁道,同样需要付出艰难困苦的努力,你可能会不被人理解,甚至有人会讥笑你是傻子,不然你怎么会不顾自己只顾别人呢?正因为世风如此,正因为人心使然,才需要有人大行仁道,以教化人心和改变世风。而且这种耕耘还需要你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被他人理解也好,常被他人嘲笑也罢,你只管吃苦不图谋享乐,你只管耕耘不过问收获。既然你辛勤地耕耘了,你的努力终归是不会白费的,收获自然就在其中了。正如一首歌曲中唱的:“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要想收获先种田,要想登山先探路,要想致富得开财源……”换句话说,没有耕耘,哪里来的收获?耕耘是因,收获是果,无因之果是从来没有的,想不劳而获只能是白日做梦。

    “求仁而得仁”,这不就是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仁心了吗?

    “仁”就是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论语6.22〉解析》“仁”就是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论语6.22〉解析》“仁”就是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论语6.22〉解析》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