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无
衣
——慷慨从军共御外侮的嘹亮战歌

《毛序》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也。”从诗本身看,这首诗倒是讴歌了秦军士兵同仇敌忾的激昂情怀,表达了抵御外侮的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它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支军歌。
【原文】
岂曰无衣⑴?与子同袍⑵。
王于兴师⑶,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⑷!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⑸。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⑹!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chánɡ)⑺。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⑻,
与子偕行⑼!
【注释】
⑴ 岂曰:难道说。衣:衣裳。
⑵
袍:长袍,披风,相当于今天的斗蓬或风衣,白天当衣穿,夜晚当被盖。同袍:同穿一件征袍。后用来指极有交情的友人。
⑶ 王: 国君。于:语助词,同“曰”。兴师:起兵,出兵。
⑷ 同仇:你的仇敌就是我的仇敌。即同心协力对付敌人。
⑸ 泽:通“襗(zé)”:亵衣,贴身的衣裤。
⑹ 偕作:协同行动。
⑺ 裳(chánɡ):古指下身的服装,此处指战裙。
⑻ 甲:铠(kǎi)甲,用皮草或金属片制成的护身衣。兵:兵器的总称。
⑼ 偕行:一起前往。
【译文】
难道说还没备好衣服?
我和你同穿一件长袍。
国家征调我们出征,
赶快修整好刀戈长矛,
我与你同仇敌忾!
难道说还没备好衣服?
我和你同穿一件内衣。
国家征调我们出征,
赶快修整好长矛剑戟,
我与你同作准备!
难道说还没备好衣服?
我和你同穿一件战裙。
国家征调我们出征,
赶快修整好铠甲兵器,
我与你同赴战场!
【解析】
慷慨从军共御外侮的嘹亮战歌

秦国地处西域,经常遭受少数民族的侵扰,因而不得不进行频繁的自卫战争。《无衣》就是骁勇善战的秦民们所唱出的一首威武雄壮的军歌。本诗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在“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这样豪迈而坚定的回答声中,表现了士卒们同甘共苦、互相关心、团结一致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在“王于兴师”的号召下,他们磨好戈矛,同赴战场,异口同声地唱着“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的雄壮战歌,慷慨从军,共御外侮。这首我国最早的军歌,语言干脆利落,音调高亢激越,节奏铿锵有力,抒发了战士们共赴国难的高昂的战斗情绪,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和鼓动性,对后世反侵略的卫国战争具有很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可以想见,这支队伍反复唱着这支军歌奔赴战场时,有着何等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和力量!
好男儿奔赴疆场,理当雄赳赳气昂昂,快快披上战袍拿起刀枪,与敌人生死决战拼杀一场!国家危急,民族危难,匹夫有责,理所当然。在这个时刻,是最能展示男子汉大丈夫的英勇气概的。流血牺牲为什么?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为了保护自己的妻儿老小。这是义不容辞的职责,每个热血男儿都会义无反顾地勇猛向前。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一层深似一层地表现出战士之间的亲密关系;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一层紧似一层地烘托出战斗气氛。只有把这类诗当作“歌”来读,才能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意蕴。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这话不完全对。在很多时候,是英雄造时势。勇武的气概,一往无前的精神,可以成为一个时代在精神上的支柱。我国人民历次反抗外侵的史诗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并不断地充实着这一命题。英雄主义在本质上是浪漫的,它是在理想的召唤和指引之下,敢于去抗争去进取去拼搏,并且敢于献身,由此才造成了一种时代的精神。
反抗侵略的战争是正义的,因而也就得道多助;侵略掠夺的战争是非正义的,因而也就失道寡助。历史上有许多例证,同是一个国家,同是一个民族,当他处于别国别族侵略时,会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最终打赢这场战争;当他扮演着可耻的侵略军时,却是那样的士气低落,怨声载道,最后必定是以失败而告终,战争的发动者也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人人唾骂的对象。
《诗经》的作者们就给我们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有此种慷慨激昂同赴战场,也有那无尽的征夫恨和怨妇愁。纵观历史长河,人们对待战争的态度大概以后者据多,这也就说明历史上的大多数战争是非正义的。
英雄主义以及英雄的时代,在今人的心目中已经被冷落得太久了。我们不敢肯定,当一场新的反侵略战争降临到过惯了和平生活、并且贪图安逸的一个民族头上时,是否能有秦人那种豪迈的气概。我们希望有,我们也坚信应该有。否则,那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灭顶之灾。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