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风
魏在山西西南部,建都芮城(今山西芮城东北),东周惠王时(公元前661年)为晋所灭。这部分诗歌应为此前所创作。
【原创作品】
葛
屦(jù)
——受虐待女奴的嘻笑怒骂也可以宣泻积郁的恶气

《毛序》说:“《葛屦》,刺褊(biǎn)也。魏地陋隘,其民机巧趋利,其君俭啬褊急,而无德以将之。”其实,这是一首缝衣女奴惋叹命运并讽刺女主人的诗。
【原文】
纠纠葛屦(jù)⑴,可以履霜⑵?
掺掺(xiān xiān)女手⑶,可以缝裳?
要(yāo)之襋(jí)之⑷,好(hǎo)人服之⑸。
好人提提(shí shí)⑹,宛然左辟⑺,
佩其象揥(tì)⑻。
维是褊(biǎn)心⑼,是以为刺⑽。
【注释】
⑴ 纠纠:交错缠绕,纠纠结结。形容破烂不堪,用各色葛麻线再三修补过的样子。屦(jù):鞋子。葛屦:用葛麻丝做的草鞋。
⑵ 可:通“何”。可以:何以,怎么能。履:踏,踩。
⑶ 掺掺(xiān
xiān):亦作“攕攕(xiān
xiān)”,通“纤纤”,形容女子的手柔弱纤细的样子。
⑷ 要(yāo):“腰”的本字。襋(jí):衣领。此两字皆作动词用,缝制裤腰和衣领。
⑸ 好(hǎo)人:美人,指贵妇人。此处有不屑一顾的鄙视义。服:穿。
⑹ 提提(shí
shí):安闲舒服的样子。
⑺ 宛然:好像。辟:通“躄(bì)”、“躃(bì)”,脚有毛病,足跛,瘸腿。
⑻ 象:象牙。揥(tì):古代的一种似篦的首饰,亦可以用来挠头。
⑼ 维:惟,只是。褊(biǎn):本指衣服狭小,引申为狭隘。褊心:亦作“惼(biǎn)心”,心地狭窄。
⑽ 是:此。以:用。是以:以是,用此。刺:讽刺,讥刺。
【译文】
用葛麻扭转缠绕做成的草鞋,
怎么能够踩踏那寒冷的冰霜?
女儿家这双柔弱细小的纤手,
怎么可以为他人缝制衣裳?
做好了裳腰啊缝好了衣领,
让那个自命美人的丑八怪穿上!
你看她安闲舒服趾高气扬的模样,
扭一下肥身子好像左脚有些踮跛,
趔趄时露出了头上挠虱刮虮的象牙篦子。
本不该说人坏话啊因她心地偏私狭窄,
所以才唱出这首歌儿把她讥刺。
【解析】
受虐待女奴的嘻笑怒骂也可以宣泻积郁的恶气

奴隶的生活是贫苦而毫无人身保障的。诗中的缝纫女穿着用葛麻扭绕的草鞋,两只柔弱纤细的小手一刻不停地为主人缝制漂亮的衣裳。廖廖数语,一个人勤手巧,但挨饿受冻、瘦弱不堪的缝衣女奴形象,便跃然纸上。诗中的另一个女人是衣饰华贵、娇矜安适、态度傲慢的贵夫人,她虽然趾高气扬,但却是个跛子,插在头上用来挠痒的象牙篦子在装模作样之下显得那样俗不可耐。诗人通过两个女人的对比描写,塑造出了两个不同地位的人物形象,对不公正的社会现象予以了笔力千钧的鞭笞。篇幅虽小,但主题深刻隽永,读来发人深思、促人猛醒。
正如民谚所说:“铁匠门上没关子,木匠门上没闩子”、“泥瓦匠住茅草房,缝织娘穿破衣裳”一样,这位缝裳女整日渍麻捻线,却脚靸破旧的草鞋踩踏冰凉的秋霜;这位缝裳女的纤纤玉手整日里飞针走线,做好的衣裳只能送给贵人们穿享。奴隶们虽然身份低微,但她们对自己光着玲珑素足忍霜冻、对自己的纤纤玉手一味干粗活重活苦活累活,由心底里发出了幽怨的哀叹。晚唐秦韬玉有首《贫女》诗说:“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相隔近两千年的这两位缝裳女子,除了具体际遇各别之外,其悲惨的命运不是颇具历史的延续性和阶级的一致性吗?女奴们悲惨的劳动场面,与女奴隶主的安适骄矜相对照,揭示出的是一副多么不公正的社会画面!那个故作高傲状的女奴隶主,岂止身体残疾,连她们那颗黑心肠也是偏的!
自从人类社会划分出了阶级之后,这个本应人人平等的世界便再也没有平等可言了。有的是富人们巧取豪夺中对贫苦大众的肆意盘剥,有的是穷人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的辛酸血泪。富人们不仅占据了世间的物质财富,还依仗财富将贫穷者视为私有财产,而丧失了经济地位的穷人同时也失去了政治地位,成为任人奴役和宰割的羔羊。历史长河中的芸芸众生,大多数人是逆来顺受,他们只能怨恨自己的命苦,却很少有人去思考到底是为什么。也有许多有思想的人开始反思,并起来奋力抗争,当然,那已经是秦朝以后的事情了。
难能可贵的是,早在三千年以前,人们就已有了这种觉醒,并在诗中公开宣布刺讽的目的,这在《诗经》中也很少见。此诗堪称我国讽刺诗之祖。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