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论语〉4.15》解析

【原文】
子曰:“参(shēn)乎!吾道一以贯①之。”曾子曰:“唯(wěi)②。”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f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注】①
贯:贯穿,统贯。
②
唯(wěi):应答声。
【译】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学说是用一个基本思想贯穿始终的。”曾子说:“是的。”孔子走出房门以后,其他学生问曾子道:“说的是什么意思呀?”曾子说:“老师的学说,概括起来就是‘忠’和‘恕’两个字罢了。”

【解析】
我讲的这个道用一个道理就可以贯穿起来,是什么呢?孔子没有说。曾子一听就懂了,并马上转告同门,这就是忠恕之道。
如何培养人们的仁德之心?孔子认为,实践仁的方法一方面要求个人严以律己,用礼约束自己,另一方面要求宽厚待人,你只要从忠恕之道这个最浅近处入手,来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便可以由浅入深地学到仁、得到德,最后掌握宇宙人生真理这个道。
什么是忠?什么是恕?曾子在这里也没有给门人进一步解释,但孔子在其它地方有过解说。“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孔子说“一”以贯之。在儒家的普遍人类之爱中,最基本的就是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而“忠恕”之道就是处理好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遵循孔子“一以贯之”之道,不仅可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齐家、治国、平天下”亦可从中引申出来。
忠,是从积极方面说的,朱熹说:“尽己之心为忠”,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要尽心尽力地帮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要通达明理,也要尽心尽力地帮助别人通达明理。说白了,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待人要忠心耿耿的意思。《中庸》说“君子之道四”,一曰“所求乎子以事父”,二曰:“所求乎臣以事君”,三曰“所求乎弟以事兄”,四曰“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意思是说,我欲子女孝我,亦先以孝事父;我欲下属忠我,亦先以忠事上;我欲弟弟敬我,亦先以敬事兄;我欲朋友勿弃信于我,亦先以诚信对待朋友。要想“人立”,必先“自立”,想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去对待别人。
恕,是从消极方面说的,朱熹说:“推己及人为恕”,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大学》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xié,衡量)矩之道。”意思是说:上司做了令自己厌恶的事,就不要用来对待下级;下级做了令自己厌恶的事,就不要用来对待上级;前辈做了令自己厌恶的事,就不要用来对待后辈;后辈做了令自己厌恶的事,就不要用来对待前辈;右边的人做了令自己厌恶的事,就不要用来对待左边的人;左边的人做了令自己厌恶的事,就不要用来对待右边的人。这就叫做道德上的规范和示范作用。这里所说的“絜矩之道”,也就是“忠恕之道”,其所谓的“所恶于”等,就是“己所不欲”,所谓的“毋以”等,就是“勿施于人”。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你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你,也就不要怎样对待人。
如果把“忠恕”连起来说,就是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人心都是肉长的,人的欲望和希望都是一样的。你想这样,就应该想到别人也希望这样;你不想这样,也应该想到别人也不愿意这样。我们今天提倡的“换位思考”,一些商家提出的“假如我是顾客”,就是这个意思。还有在一些中小学生中开展的“心中有他人”活动,推行的就正是仁德之道。我们把这种观念放大了,那就是“让世界充满爱”,就正是忠恕之道的推而广之。人们只要树立了这种思想,世上的尔虞我诈、勾(ɡōu)心斗角就会大大减少甚至绝迹,我们这个世界不就精彩纷呈了吗?
“忠恕之道”也是处理国际问题的准则。我国在国际舞台上首先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中内蕴的基本道德理念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有各种不同的因素共处而得平衡,处于和谐的状态,这个世界才能“和而不同”,才能繁荣发展。当今世界有必要更加强调责任和义务,也就是说要突出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这样,才能使那些富国在不欲“恐怖”中避免单边主义,才能使那些穷国在不欲饥寒穷苦中担负起更多的责任。不同的国家、民族和文化之间实行了忠恕之道,实现世界和平便可“运于掌上”。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