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志于仁无恶也/《〈论语4.4〉解析》

(2010-06-17 09:00:25)
标签:

仁德

坏人

善缘

慈悲

孔子

文化

分类: 《论语》解析

【原创作品】  《〈论语〉44》解析 

志于仁无恶也/《〈论语4.4〉解析》
   【原文】
曰:“苟
(
ɡǒu)志于仁矣,无恶(è)也。”

【注】① 苟(ɡ ǒu):假使,如果。

② 恶(è):恶习,很坏的行为。

【译】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立志于实行仁德,那么他就不会有什么坏的行为了。”

志于仁无恶也/《〈论语4.4〉解析》
    【解析】
  追求仁德就能摒弃邪恶。人世是光怪陆离的,它既有诸多的美丽,也有诸多的弊端,既有花环,也有陷阱。人有时不知何去何从,但又终究是无法逃避的。人生于世,人性中有善的东西,也有恶的东西,善的基因不是自然而然就生长的,它需要善缘来助长;恶的基因也不是自然而然地消亡的,它需要善缘来摒弃。人的许多痼疾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它将不知把人带往何方。要弃恶从善,就必须立志修养仁德,仁德之心修养成功了,就抑制了恶因,不会有什么坏的行为了。

    当然,凡事都有一个过程,企求“立竿见影”式的效果是不可能出现的。只要你立志于仁,时时刻刻朝着这个方向趋近,仁就会降福于你,在仁的光芒鉴照之下,你身心上的恶因就会被摒弃而逐渐远去,你也将成为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好人。

 孔子所说的“无恶也”,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当人生出“泛爱众”的大慈悲之心时,看天下之人再没有可厌恶的了。“慈”就是慈爱之心,“悲”就是怜悯之心。一个人真正地有了仁的修养,就不会特别讨厌别人了,对好人固然要爱他,对坏人也要想方设法改变他感化他,像佛经说的那样:教化坏人变好与我们一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像基督教说的那样:教化坏人与我们一道上天堂。在仁德之人的眼里,天下没有一个人是十恶不赦的,有的只是你的分别心,是你在执著(zhuó)地认定谁好谁坏。对好人爱护他,对坏人也要怜悯他慈悲他感化他。人在什么时候都要与仁同在,这种恒常的心智必须渗透于日常的具体行为之中,才能够引导你对外界的事物作出合乎情理合乎信义的判断,你才不会让欲望的泛滥而蒙蔽了你的眼睛,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仁德之人。出于仁德顺乎人情,然后才可以得到天理。

志于仁无恶也/《〈论语4.4〉解析》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