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日中四国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对比
(2017-02-01 13:49:06)
标签:
工业4.0创新平台工业4.0智能制造工业4.0研究院 |
分类: 工业4.0时代 |
从工业4.0研究院跟踪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状况来看,美国、德国、日本和中国都相继建立了工业互联网相关的参考体系或标准体系,奠定了面向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基础架构。但仔细分析它们发布的白皮书或报告,我们可以发现几个有趣的现象。
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稳步快速发展
虽然美国政府主导了先进制造计划和NNMI(国家制造创新网络,现在为Manufacturing
USA),但民营企业通用电气(GE)主导的工业互联网联盟(IIC)更体现美国的企业家精神,似乎有接力美国互联网之势,再次展现了美国开放式创新的雄风。
参考:
美国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v1.7版),2015年6月4日发布,http://www.innovation4.cn/library/r1096,这是IIC公开发布的第一个版本,工业4.0研究院对这个版本进行了全文翻译,http://www.innovation4.cn/library/r1797
美国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v1.8版),2017年1月31日发布,http://www.innovation4.cn/library/r8349
可能有行业人士会提出看看官方的参考架构,美国NIST也发布了一些标准化文件,但那只是标准化文件,不是参考架构,这一点需要注意。美国IIC明确宣布不会做标准,但会根据联盟成员需要推荐一些标准。
德国:工业4.0参考架构(RAMI
4.0)
与美国不同,德国工业4.0平台(不要跟工业4.0研究院下属的工业4.0创新平台混淆)虽然原来是民间行业机构,但后来上升为德国BMWi和BMBF(德国部委单位)管理的机构了,也就是官方机构了。
毫无疑问,上升为官方机构的德国工业4.0平台既要做标准,也要发布参考架构模型。
参考:
德国工业4.0参考架构模型(RAMI
4.0),2015年7月发布,http://www.innovation4.cn/library/r3738
日本:延续IMS的智能制造思想
如果大家对1989年日本发起的IMS国家研究创新计划熟悉,应该从日本去年(2016年)提出的工业价值链参考架构(IVRA)中找到IMS的影子。日本在上个世纪80年代如日中天,迫切希望引领全球创新的潮流,因此发起了多个创新计划(例如第五代计算机、人类基因计划以及IMS等)。从1989年开始提出并推动,日本正式推动IMS是1995年,期间经历坎坷,着实不易,让日本人体会到了要做国际技术领先者的不易。
虽然目前日本经济不够景气,但日本工业仍然是领先的,例如国内觊觎全球四大工业机器人公司的两个都在日本,日本汽车企业也比较厉害,看着德国和美国纷纷提出了面向未来的新工业计划,日本自然不甘寂寞,但这次非常小心翼翼,昔日高调推出IMS计划最后退出该计划的失败阴影历历在目。
参考:
日本工业价值链参考架构模型,http://www.innovation4.cn/library/r7632
中国:多种参考架构体系并存发展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目前至少有三个参考架构体系:
1.
信通院发起的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AII),发布了《中国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1.0版本)
2.
工信部四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白皮书》(1.0版本)
3.
工信部一所(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发布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估审核要点》
参考:
中国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http://www.innovation4.cn/library/r2137,官方网站:http://www.aii-alliance.org
中国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白皮书,http://www.innovation4.cn/library/r2728,官方网站:http://www.cesi.cn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估审核要点:http://www.innovation4.cn/library/r696,官方网站:http://www.cspiii.com
在工业4.0时代,美德日中四个国家想必会加大在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投入,目前四国所做的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只是一个开始,它们争夺的工业互联网生态才是竞争的焦点。工业4.0研究院将持续关注四个主要工业国家的进展,观察其中蕴含的研究创新的机会,帮助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获得成功。
参考:工业4.0研究院官方网站:http://www.innobase.cn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