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标签:
道德经调和阴阳合道而行黄帝内经刘先银博客 |
分类: 名人名家 |

刘先银用逻辑分析法解析老子的《道德经》

刘先银用逻辑分析法解析老子的《道德经》

刘先银题写书名《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
原文
显质章
今译:真实的言词不华美,华美的言词不真实。行为良善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良善。智慧的人不卖弄,卖弄的人不智慧。圣人不私自积藏,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利物而无害;人间的法则,施为而不争夺。(刘先银先生30多年研读老子《逻辑分析道德经》,台湾的陈鼓应先生应则是老子研究的权威)不同版本的注解王弼的解,是妙解,这个人很有灵气,而且基本上是承续老子的意思接着讲的;苏辙的解,比较注重综合。
《老子·道德经》原文五千二百三十五字
道经第1-37章实际计数2344字(12 20字),2376字。
其中第4章12字与第56章重复。第10章20字与第51章重复,实际计数2344字
德经第38-81章第63章与第73章有重复7字,实际计数2891字,
道德经总数2344字
《道德经》【123爲】【107無】【61处天下】【33处聖人】【20处萬物】【12处無爲 無爲章第二十九】【5处天之道】【83道】【54德】【4玄德 玄德章第五十六】【16玄】【4妙】
【30】物壮则老【76】兵强则滅【23】希言自然【5】多言数窮
大
逝 远 反 =道 天 地 人
其实,《道德经》这本书有三个关键词,一个是“道”,一个是“無”,一个是“有”。“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無”者,是从“無”的角度,指“没有摸到的”,即:未被后天情欲凿丧的先天体性,至清至静,在杳杳冥冥之中能洞观无物至微至妙的造化之机。“常有”者,是从“有”的角度,指“摸到的”,即:先天的虚无体性已动,变为后天的情欲。心智可以思虑的,耳目可以见闻的,均属事物粗糙的形体和外壳——徼。整个《道德经》【道】=0,1。计算机的运行模式开启了道的运行。
【道德经】第一章是总纲。《道德经》81章从不同角度出发比喻的方式说“有”说“無”。如:第35章用大象比喻“道”。盲人摸象,摸着的是“有”是大象,没有摸到的是“無”也是大象。摸着的“有” 没有摸着的“無”是完整的“大象”。老子用完整的“大象”来比喻“道”。继续比喻,四有:《老子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37章:上天的道,总是在不争不竞中得胜有余,在无言无语中应答自如,在不期然时而至,在悠悠然中成全。
道之有(可道),是现象,道之無(不可道),是本质。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人同样是现象“有”与本质“無”组成的整体。身体是人的可见的现象,灵魂是人不可见的本质。想要了解你自己这个人就是要透过你的身体体悟生命的本质特征的灵魂。现象 本质特征的灵魂=您自己这个完整的人。
——题记 刘先银 2010年1月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