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赶集网也许是中国新年伊始最郁闷的互联网企业。因为他们花费近4亿的广告宣传竟然引来网友自创“赶机器猫”“赶变形金刚”等一系列行为。这些帖子迅速在各微博与论坛当中蹿红,从而引起许多人的猜测赶集网的大制作广告是不是要“打了水漂”。
帖子中赶集网广告海报中的驴子被换成了机器猫、愤怒的小鸟和变形金刚等形象,广告语也配合不同的形象被换成了“找时光机,找任意门,找竹蜻蜓,找iPad5,找iPhone7,找乔帮主,找变形金刚,找盗梦空间,找黑天鹅,赶集网啥都有”。据称这些海报的作者是几位“姚粉”“晨迷”(赶集网广告代言女影星姚晨的影迷),他们在广告的启发下设计出了这些更能代表80,90后个性的海报。目前他们的这些作品已经在微博、论坛和各大门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已经有累计超过196万名网友通过转发、转载、评论等形式参与此新闻互动。
一些网友认为,“赶机器猫”等事件属于炒作,另有一些网友认为是一种恶搞行为。于是许多人纷纷给出结论,认为赶集网的巨资投入最后可能换来的只是一场闹剧。博主本人作为一个互联网营销从业者对这一系列事件也是非常关注的。因为广告投放的预期与实际效果的评估一直是广告主与广告公司之间对关心也最不容易达成共识的地方。以赶集网的这次广告宣传为例,广告主赶集网无非是想通过广告提升网站的知晓度和用户数量,也可能连带进行品牌建设。而广告公司也通过姚晨的人气和幽默的桥段来完成这一目标。可“赶”系列事情的出现却似乎打乱了整个宣传计划,并使原来的预计的效果向与初衷相反的方向发展。
我认为整个件事就好像是主人请客人吃饭。赶集网是主人,受众是客人,而广告公司则是做饭的人。整个宴会中饭菜、服务和环境都很好,结果服务员却窜出一个如小品中小沈阳一样的人,接话、打岔闹的主人没有面子。但其实主人这个时候可能只顾及到自己的面子,而没有仔细考虑客人的感受。我们可以将自己放在客人的角度思考一下,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事会怎么想。首先主人款待的盛情自然让我们没有挑理的地方,其次饭菜、环境等也让人感到舒服。有了以上这两点做基础,在面对这个服务员时我想大家都会一笑了之。同时将其作为一段幽默的插曲,从而使得整个宴会都很难忘并值得回忆。
因此我认为“赶”系列事件也只是增加受众谈资的乐子。不仅不会影响广告本身的效果,还会帮助其传播。因为决定赶集网广告成功的因素是受众在观看广告后的行动,既是他们是否注意到并产生兴趣去使用赶集网。我从百度指数和Alexa排名提供的数据中看到,赶集网广告投放后用户对赶集网的搜索量增加了400%,并持续数周进入百度风云榜全国前25位和Alexa世界排名332名,用户在赶集网的人均浏览页面数量也从9增长到了12。这都证明了赶集网广告还是比较成功的。
其实,不论“赶驴”等事件是炒作、恶搞还是网友善意的原创,最终这些话题和海报带给网友们的只会是乐趣,这点从网友的回复中便可以看出。网友们评论中“找时光机、找变形金刚”的调侃和“万能的赶集网”等称呼也充满了80、90后的幽默,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们对赶集网的喜爱和赶集网这类分类信息网站对他们的价值。其实网友就是容易被事件本身的细小事物所吸引,也容易就有趣的事物展开话题讨论和分享,从而“节外生枝”使“事件跑题”。但这种行为不仅不会影响事件本身,反而还会加速事件本身的传播。
80、90后的网友们就是喜欢“蛋疼”的搞怪行为,套用他们的话来讲叫“恶搞无恶意,搞搞别生气”。广告主没有必要因为他们的网络行为而紧张,最终要还是要看他们这样做的初衷。因为毕竟广告的好坏最终还是由受众的接受程度和反馈行为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