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宅男热干面生活费调查杂谈 |
这两天,网上流传着一篇关于大学生生活费清算的帖子。发帖的同学计算了自己每月的生活费,该同学每月在饮食上消费近600元,算上其他杂七杂八的消费,一个月共要700多。这些都是“明码标价”的开支,属于必不可少的。作者还总结了16条“坚决省钱的办法”,包括坚决不生病不吃药、坚决不买衣服、坚决不去收费景点等,甚至包括坚决不谈男女朋友。
有很多跟帖,有的同学一个月1000多不够用,有的一个月600足矣。虽然大家都是学生,但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有不同生活方式。就像上班族一样,菜鸟一个月花的钱和经理、老总不能同年而语。如果你是各种二代,不论是局长二代还是团长二代,一个月没几千,根本就没法在自己那个圈子里玩得开。更多的同学是和我一样,每个月几百块,奢侈的一千出头。
因为我手上留得住钱,父母为了避免每个月往卡上打钱的麻烦,都是一年带学费一起给我。以前还真没有仔细琢磨过这个事,看到这个帖子后,我算了一下自己每个月的生活费,居然有八九百。我的第一反应是:咦,真多,难怪每次暑假卡上都会剩余两千。父母见我卡上有剩余的,总是担心我太省钱,叫我别太抠门,免得在别人看来是个苦孩子的形象。我说自己真的没有省钱,只是没有乱花。
很多跟帖也表达出各位同学的不满,有的说一丁点带点地沟油的菜叶子就要3块,荤菜最少也要5块。也有与之相反的,说一碗2块钱的热干面虽然不足以吃饱,但驱散饥饿是没问题的,而且比外面小贩的干净。这位同学的前半句我是支持的,我们学校也有这样的热干面,很适合想要瘦身的同学。至于干净的问题,就不敢恭维。外面粉面店的小贩都是自己经营,会尽力为顾客弄干净,方便别人也方便自己。而学校食堂的员工就不一样,有一次我对同学抱怨说自己吃的鱼上满是鳞片,结果他马上在自己喝的汤里挑出一条小虫出来,还好是整个,不是一半。
在我读大学的这两年,亲历了两次食堂涨价的过程,因为涨幅比较小,确实是能够接受的。虽然刚开始时会小小的抱怨一下,但过后就不管他了,即便是在清华,也不会像传说中的那样被会商。按照我们学校的标准,一天三餐,吃的不好不坏,14块钱是可以应付的。这样一个月下来四百多一点,按照饮食占生活费60%的比例计算,一个月700多比较正常。
饮食是硬性需求,其他方面就有很大的弹性。考研的同学花在学习资料上的钱,我们就可以省出来。女生花在零食和水果上的钱普遍会比男生多一些。在买衣服方面,弹性就更大,有的同学一双鞋子的钱就够吃一个月,有的同学买的衣服鞋子价格上便宜一些,但出去逛街的频率又会高一点。这些问题比较因人而异,难以统计。
这个帖子出现后,有记者对学生消费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得出7成大学生有乱花钱行为的结论,我对这个结论是持疑惑态度的。首先这个记者调查的学生只有200人,样本太小,而且调查的范围有局限性,容易以偏概全。同样是小范围,我就觉得身边的同学7成的人花钱都是比较有节制的,与这位记者调查的结果刚好相反。所以要对大学生的消费做调查,必须有足够大的样本,来消除这些因素对统计结果的干扰。而不是随便调查一番就得出结论,以至于别人对这个群体的印象更差,觉得大家很容易似的。
白岩松说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很容易的,我很赞同。虽然大学生这个群体在各种评论中的口碑不是很好,在我自己的心里,我们这一代人还是很有希望的。希望媒体要么不报道,要么以负责的态度对待,而不是随便调查就作结,哗众取宠。绝大多数同学每月生活费是不到1000的,不像报道说的那样,每月一千多,月末还要靠泡面救急。
-------------------------------------------------------------------------------------------------
文中记者调查的几所高校和学生都是武汉的,我本人也在武汉上学,以此为出发点,所谈内容仅适用于中部地区。如果您在北京上海,算我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