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柴世宗与柴窑瓷器

(2018-07-18 10:58:19)
标签:

时尚

文化

历史

收藏

图片

分类: 文物古玩

                              柴窑瓷器

【转载】柴世宗与柴窑瓷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台北故宫的汝窑水仙盆无开片
【转载】柴世宗与柴窑瓷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柴荣,即周世宗,也称柴世宗。祖父柴翁、父亲柴守礼都是当地有名的富豪。家道中落,年未童冠的柴荣前去投奔嫁给郭威的姑母,据说,他的姑母本唐庄宗之嫔 御,庄宗驾崩后,唐明宗遣其归家,行至河上遇大风雨,在旅店停留数日,偶遇郭威,看他体貌非凡,一见倾心。而郭威亦闻柴氏贤惠,父母知志不可夺,于是二人 在旅店中成婚。

        柴荣生性谨厚,帮助郭威处理各种事务,深受郭威喜爱,被收为养子,当时郭威家境并不富裕,柴荣为资助家用,外出经商,做茶货生意,往返江陵等地。其间学习骑射,练就一身武艺,又读了大量史书和黄老著作。及长,弃商随郭威从戎。

               投笔从戎

        后汉建立,郭威以佐命功授为枢密副使,柴荣被任命为左监门卫大将军。郭威任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留守、枢密使、天雄节度使,柴荣被任为天雄牙内指挥使、领贵州刺史、检校右仆射。

        公元950年(后汉乾祐三年)郭威和柴荣留居京都开封的亲属全被隐帝诛杀,郭威起兵,以清君侧为名杀向开封,柴荣受命留守邺都,主持邺都事务。后周建立, 柴荣旋以皇子的身份拜澶州(今河南濮阳)刺史、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柴荣在澶州任内,“为政清肃,盗不犯境……吏民赖之。”其后加封晋王并出任开封尹, 判内外兵马事。公元954年(显德元年),周太祖驾崩,晋王柴荣按遗命在柩前即皇帝位,是为周世宗。

               登基为帝

        年富力强的周世宗柴荣,雄心勃勃,决心遵照养父的遗愿,干出一番大事业。他曾向左谏议大夫王朴发问:“朕当得几年?”精究术数的王朴答曰:“臣固陋,辄以 所学推之,三十年后非所知也。”柴荣听后十分欣喜地说:“若如卿所言,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柴荣在他 五年多的统治期间,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南征北战,揭开了结束分裂,统一天下的序幕。

        公元954年(显德元年),北汉勾结契丹南犯,柴荣召大臣议欲亲征,宰相冯道极力止,柴荣因言:“唐初,天下草寇蜂起,并是太宗亲平之。”道奏曰:“陛下 得如太宗否?”柴荣怒曰:“冯相何少也!”乃罢其相位。曰:“以我兵力之强,破刘崇山压卵耳!”他率军兼程速进,在高平之南与北汉军遭遇时,右军樊爱能, 何徽部不战遁溃。在危险时刻,柴荣不畏矢石冒死督战,北汉骁将张元徽被杀,刘崇军败北,契丹军退逃。此战巩固了柴荣的地位,他趁胜整饬军纪。樊爱能、何徽 等70多名将士因临阵脱逃悉数斩杀,同时对作战有功的李重进、赵匡胤等将士给予重赏。册封卫国夫人符氏为皇后。五月,柴荣又乘胜追击,将北汉都城太原包围,但由于粮饷不继,未能拿下太原。

        六月,下诏班师,车驾发离太原。过新郑亲拜嵩陵,祭奠而退。七月,拜范质为司守徒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宏文馆大学士;李谷为守司徒兼门下侍郎、平章事、监 修国史;王溥为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不由科进第的魏仁浦聘为枢密使、检校太保,面对议者曰:“顾才何如耳!”百官上表请以九月二十 四日诞圣日为“天清节”,从之。九月,右屯卫将军薛训,因“监雍兵仓,纵吏卒陪敛”被除名,流放沙门岛。

                     柴荣治国

        州巡检供奉官、副都知竹奉璘于宁陵县,因“盗经商船不捕获”被斩。

        十月,柴荣吸收高平之战周军将不用命、士不能战的教训,下令整顿军队,他说:“侍卫士兵,老少相半,强弱不分。”“况百户农夫,未能瞻一甲士。且兵在精不 在众,宜一一点选。精锐者为上军,怯懦者任从安便,庶期不用,又不虚费。”柴荣遂命赵匡胤负责,广募天下壮士“选取优者为殿前诸班”,通过整顿,禁卫军成 为一支威震邻国无比强大的军队。赵匡胤升为殿前都虞侯,张永德出任殿前都指挥使。在叶县巡检日,“挟私断杀平民”的供奉官郝光庭以“弃市”处决。左羽林大 将军孟汉卿,以“监纳厚取耗余”之罪,令其自尽。十一月,黄河郓州界决口,“数州之地,洪流为患。”柴荣派宰相李谷监筑河堤,征发丁六万人,三十日而罢。

        公元955年(显德二年)一月,柴荣下诏:“在朝文班,各举堪为令录者一人。虽因族近亲,亦无妨嫌。授官之日,各署举主姓名,若在贪官浊不任,懦弱不理并 量事轻重,连坐举主。”三月诏:“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租税。”委派忠武节度使王彦超与彰信节度使韩通带领士兵,征发民夫疏通深州和冀州之间 的胡卢河。并在李晏口夹胡卢河修建城垒,派重兵戍守。又派德州刺史张藏英召募边境骁勇之民组成一支精悍的边军,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边民得以安居乐业。 为选拔人才,诏曰:“国家设贡举之司,求英俊之士,务询文行方中科名。比闻近年以来,多有滥进,或以年劳而得第,或因媒势以出身。今岁所放举人,试令看 验,果见纰缪,须至去留。”柴荣亲自阅览新举进士的诗赋、论文与策文。

        四月,诏于京城四面别筑罗城,期以来春兴役。令近臣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各一首,柴荣亲览之。并采纳比部郎中王朴的“攻取之 道,从易者始”的建议,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五月,废童子、经明二科及条贯考试次第。柴荣派向训、王景率军西征后蜀,欲收复秦、风、成、阶四州。是 月,下诏:“诸道府州县镇村坊应有敕额寺院,一切仍旧,其无敕额者并仰停废”,“今后不得创造寺院兰若”,并“禁私变僧尼”。当年废寺院三万三百三十六 所,还俗僧尼多达六万一千二百人。

        七月,因西征之师,军需供应不继,战事陷于僵局,周将执意请求罢兵。柴荣派赵匡胤作为特使前往秦州前线视察战局,及回,具以事实上奏,极言秦、凤诸州可 取。柴荣提拔王景兼西南面行营都招讨使,向训兼西南面行营都监。九月,诏禁天下铜器,始议立监铸钱。规定除“县官法物,军器次寺观钟磬钹铎之类所留外,自 余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值。过期隐匿不输,五斤以上处死,不及者论刑有差。”闰九月,大破西川军,秦、成、阶三州相继归附。

        十一月,周军最后攻克凤州,收复四州之地。十二月,命起居郎陶文举征残租于宋州。文举本酷吏也,宋民被其刑者凡数千,冤号之声闻于道路,有悼髦之辈,不胜其刑而死者数人,物议以为不允。

        公元956年(显德三年)一月,发丁夫十万城京师罗城。柴荣下诏亲征南唐,派李谷、李重进、赵匡胤等战将出征。后来发现李谷怯懦,李重进战无不克,遂将李 谷调开,任命李重进为淮南道行营指挥使,从而大败唐军,取滁、扬、秦、光、舒、蕲六州。后因雨季来临,留李重进军围攻寿州,五月班师回京。五月,柴荣征集 工匠“于大梁城西汴水侧造战舰数百艘,命唐降卒教北人水战。数月之后,纵横出没,殆绝唐兵。”七月,皇后符氏薨于滋德殿,终年二十六岁。8月,端明殿学士 王朴撰成新历上之,命曰《显德钦天历》,并开始行用。王朴于九月升任尚书户部侍郎,枢密副使。十月,葬宣懿皇后于懿陵。诏:“漳河以北都县,并许盐货通 商,逐处有咸卤之地,一任户煎炼。”赵匡胤晋升为匡国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跻身于后周大将行列。十一月,放华山隐者陈抟归山。柴荣说:“帝素闻抟有 道术,征之赴阙,月余放还归隐。”十二月,故襄邑县令刘居方在任廉洁,死后赠右补阙,子刘士衡赐学究出身,以奖廉吏。

        公元957年(显德四年)一月,诏天下见禁罪人,除大辟处,一律释放。准兵部上书张昭上言:“编修太祖实录及梁、唐二末帝实录。”二月,柴荣再次亲征南 唐,攻破南唐援军紫金山寨,克寿州。消灭唐军四万人,获船舰数百艘,钱帛器械无数,车驾发下蔡还京。四月,故彭城郡夫人刘氏册封为皇后。故皇弟、皇子均赠 封,故皇妹册封。五月,李重进、向训、张永德、赵匡胤等因功晋升官职。宰臣范质、李谷、王溥并爵邑,改功臣。枢密使魏仁浦加检校太傅进封开国公。8月,升 王朴为枢密使,检校太保。前濮州刺史胡立自蜀回。十月,先期刺令光广造军士袍襦,不即办集,命斩之。至是以小过见诛,人皆冤之。诏悬制科凡三,其一曰贤良 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其二曰经学优深可谓师法科,其三曰详闲吏理达于教化科。不限资、见任职官,黄衣草泽并许应召。十一月,柴荣亲率诸军第三次征南唐,攻濠 州、败唐军于涡。遂鼓行而东,沿淮城栅,所至皆下。1二月泗州守将以城降,柴荣亲率水陆大军东下,得敌舰船三百余艘,加之周军数百艘舰船,水陆俱奔,所向 皆捷,连降濠州、涟水、亳州。

        公元958年(显德五年)一月,柴荣亲攻楚州,遇到楚军防御使张彦卿的誓死奋击,周兵死伤甚重。“拔之,斩伪守将张彦卿等,六军大掠,城内军民死者万余 人,庐舍焚之殆尽。”二月,车驾发楚州南巡,破扬州,继续扩大战果。3月,幸泰州、广陵、迎銮江口,大败敌军。南唐主李璟迁陈觉奉表陈情,献贡品,被迫谴 人献四州之地,画江为界,岁输贡物十万,以求息兵。柴荣悉平江北,得州十四,县六十。南唐去帝称号,只称“江南国主”。令翰林学士李昉对被贡者进行复试。 诏曰:“比者以近年贡举,颇事有循,频诏有司精加试练,所冀去留无滥,优秀昭然。昨据贡院奏,今年新及第士等,所试文字或有否臧,奚命辞臣再今考覆,庶 泾、渭之不杂,免玉石之相参。”

        四月,车驾发扬州还京。新太庙城,迁五庙神主入于其室。五月,下诏:“侍卫诸军及诸道将士各赐等第优给。应行营将士殉于王事者,各与赠官;亲的子孙,并量 才录用;伤夷残废,别赐救接。淮南诸州及徐、宿、宋、亳、陈、颖、许蔡等州,所欠去年秋夏税物,并于除放。”六月,命窦俨参定雅乐。有司奏御膳料,柴荣批 曰:“朕之常膳今后减半,余人依旧。”兵部尚书张昭等撰《周太祖实录》三十卷成。七月,颁行《大周刑统》。赐诸道节度使、刺史《均田图》

        十月,诏淮南诸州乡军,并放归农。均定河南六十州税赋。颁行《均田图》。诏曰:“言念地征,罕臻艺极,须并行均定,所冀永适轻重……”让地方官吏均定田 赋。并派官吏巡行诸州,丈量土地,以据田亩,定税赋。十一月,诏翰林学士窦俨,集文学之士,撰集《大周通礼》、《大周正乐》。1二月,楚州兵马都监武怀 恩,因擅杀降卒弃市。楚州防御使张顺因贪污榷税钱五十万,官丝二千两赐死。诏重定诸道州府幕职令录佐官料钱,其州县官俸户宜停。

                  英年早逝

        公元959年(显德六年)一月,柴荣下诏:“每年新及第进士及诸闻喜宴,宜令宣徽院指挥排比。”“礼部贡院今后及第举人,逐科等第定人数姓名,并所试文学 奏文,候敕下发榜。”二月,发徐、宿、宋、单等州丁夫数万浚汴河。发滑、亳二州丁夫浚五丈河,东流于定陶,入济,以通青、郓水运之路。又疏蔡河,以通陈、 颍水运之路。左补阙王德成因举官不当,左迁右赞善大夫。四月,柴荣亲率诸军北伐契丹。至宁州,刺史王洪以城降。之后,领兵水陆俱下,至益津关,契丹守将终 廷晖以城降。至瓦桥关,守将姚内斌以城降。鄚州刺史刘楚信以州降。五月,瀛州刺史高彦晖以本城归顺。这次出师,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连收三关三州,共十 七县。柴荣正准备乘胜夺取幽州,遇疾而返。六月,柴荣因病班师回到汴京,解除张永德殿前都点检职务,升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俭点。立魏王符彦卿女为皇 后(即小符后)。以皇长子宗训为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以第二子宗让为左骁卫上将军,封燕国公。六月十九日柴荣驾崩,终年三十九岁,其子柴宗训柩前即 位,时年七岁。范质、王溥、魏仁浦并相,执掌朝政。十一月,葬柴荣于新郑陵上村,谥曰睿武孝文皇帝,陵曰庆陵,庙号世宗。以贞惠皇后刘氏附焉。

                                           人物功绩

        柴荣被史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堪称照耀黑暗时代的一颗璀璨明星。他15岁从军,24岁拜将,33岁称帝,不仅精明强干,而且节约简朴,赢得了广泛的拥戴。 在位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利于休养生息。在文化上,延聘文学之士,实行考试制度;重视国家的藏书和文化建设。曾多次亲临史馆视察藏书情况,见藏书 太少,便下诏采取激励政策,****凡献书之人,均给以优赐。聚而又校,选常参官30人,对所藏图书进行校雠、刊正、抄写,并令在书卷末署校书名衔。为后 周国 家藏书奠定了基础。

        柴荣办事谨慎,虚心求谏,从未因言论而杀一人。他曾极为诚恳地专门下诏要求群臣尽量上书言事,还点名让20多名翰林学士都写两篇文章:《为君难为臣不易 论》和《平边策》。这种命题向众多朝臣征求治国之策的做法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而且他也绝不是哗众取宠,只作作样子。在认真审读大臣的建议后,他欣然采纳 了大臣王朴《平边策》中“先易后难”的主张,以此制定统一大计,付诸实践。

        柴荣凡事率先垂范,甚至事必躬亲。他先后五次亲自领兵出征,每次都亲力亲为,战斗在第一线。有一次,柴荣率军打算从水路进攻南唐,但有段河道无法疏通,将 领禀告说河道一旦被掘通,河水必然倒灌,所以无法安全施工。柴荣亲便自前去察看,几天后传下手谕,竟然有详细的施工方法。工匠依法施行,果然安全地疏通了 河道,大军得以出征。

        柴荣死时年仅39岁,有人说他的早逝是因为做过一些不近人情的事,受到了上天的诅咒而折了寿。其实,事必躬亲的作风才是他耗尽心力的致命杀手。

        在位短短的5年间,他清吏治,选人才,均定田赋,整顿禁军,限制佛教,奖励农耕,恢复漕运,兴修水利,修订刑律和历法,还考正雅乐,纠正科举弊端,搜求佚 书,雕刻古籍,大兴文教……做出了许许多多超越前人、启迪后世的非凡之举。人无论精力多么旺盛,毕竟还是肉体凡胎,经受不起年复一年的日夜操劳。终于,在 公元959年6月29日残阳如血的日落时分,因连年征战、积劳成疾的柴荣,带着他的抱负,带着他的遗憾,永远离开了人世。

        在当时中原如此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北宋仅用了20年便完成统一。这固然离不开赵匡胤的英明决断,但更重要的是他接手的后周政权国力强大,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柴荣不仅有可能更早地实现国家统一,而且极有可能收回幽云十六州。

        以兵变方式夺取后周政权的赵匡胤,只不过延续了柴荣的统一进程,延续了后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宋朝对待商业的态度、优遇文人的政策,均与这位商人出身、勤 勉务实的君主有着直接关系。柴荣处理宗教问题的策略、发展商业和城市等方面的做为,不仅深深影响了有宋一代,而且开启了中国走向商业文明和市民文化的先 声。

        柴荣虽然未能实现为君30年、扫平天下的愿望,但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已经决定了他必将成为结束中唐以来200多年割据动荡的决定性人物。

        面对历史,人们往往更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神武雄略的一代英主周世宗柴荣做好了扫平天下、开创盛世的一切准备,却英年早逝、功败垂成;宋太祖赵匡胤延续了柴荣制定的策略一统天下,结束了兵祸连年、饥馑遍地的乱世,迎来了文化灿烂的赵宋之世。

           历史评价

        薛居正:“世宗顷在仄微,尤务韬晦,及天命有属,嗣守鸿业,不日破高平之阵,逾年复秦、凤之封,江北、燕南,取之如拾芥,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加以 留心政事,朝夕不倦,摘伏辩奸,多得其理。臣下有过,必面折之,常言太祖养成二王之恶,以致君臣之义,不保其终,故帝驾驭豪杰,失则明言之,功则厚赏之, 文武参用,莫不服其明而怀其恩也。所以仙去之日,远近号慕。然禀性伤于太察,用刑失于太峻,及事行之后,亦多自追悔。逮至末年,渐用宽典,知用兵之频并, 悯黎民之劳苦,盖有意于康济矣。而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

        欧阳修:“世宗区区五六年间,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而方内延儒学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其制作之 法皆可施于后世。其为人明达英果,论议伟然。即位之明年,废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是时中国乏钱,乃诏悉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尝曰:‘吾闻佛说以身世为 妄,而以利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于世,犹欲割截,况此铜像,岂其所惜哉?’由是群臣皆不敢言。尝夜读书,见唐元稹《均田图》,慨然叹曰:‘此致治之 本也,王者之政自此始!’乃诏颁其图法,使吏民先习知之,期以一岁,大均天下之田,其规为志意岂小哉!其伐南唐,问宰相李谷以计策;后克淮南,出谷疏,使 学士陶谷为赞,而盛以锦囊,尝置之坐侧。其英武之材可谓雄杰,及其虚心听纳,用人不疑,岂非所谓贤主哉!其北取三关,兵不血刃,而史家犹讥其轻社稷之重, 而侥幸一胜于仓卒,殊不知其料强弱、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机,此非明于决胜者,孰能至哉?诚非史氏之所及也!”

        司马光:“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王环以不降受赏,刘仁赡以坚 守蒙褒,严续以尽忠获存,蜀兵以反覆就诛,冯道以失节被弃,张美以私恩见疏。江南未服,则亲犯矢石,期于必克,既服,则爱之如子,推诚尽言,为之远虑。其 宏规大度,岂得与庄宗同日语哉!《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又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世宗近之矣!”

        至于,水浒传里面的小旋风柴进,和柴世宗是什么关系?只能算作推论为皇族血统罢了。

              陵墓

        柴荣的庆陵位于新郑市。庆陵封土原高20米,周长105米,明朝初年曾对陵墓有过修整,修起了陵门和陵墙,古柏参天。这座陵在民国初年基本被毁。眼下的封 土不过高10米左右,周长约几十米,上面有明显的踩踏痕迹,东西侧分别被房屋和麦田蚕食,看不到任何陵墙陵门的遗迹,封土上只有一棵槐树孤零零地耸立着。 因为该陵于2001年被确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新郑市政府于这年底竖立的陵碑“周世宗陵”立在封土堆前,并新栽种了一些柏树。碑后是历代皇帝、官员和文 人墨客留下的石碑约30多块,都是赞颂周世宗功业的,还有一些古代的残碑散落陵前。

                轶事典故 改造汴京

        柴荣刚即位时,汴京的情况是:违章建筑横行,道路逼仄,拥挤不堪。可是一国之都总得有个样子的,汴京当时的大部分道路不过十几到二十几步宽(古代的步相当 于如今的两步,即1.65米),皇帝的车辇都过不去,改造势在必行。为此汴京的旧城改造工程轰轰烈烈地开始了。但是拆迁工作也是很难推进的。百姓们不配 合,朝廷的压力也很大,甚至有官员因为拆迁不力而掉了脑袋。于是柴荣下了宣传拆迁政策的诏书。他还对身边的人说,“这样的事情早晚都得做,而这样做的好处 几十年后大家都会看到。”

        扩大城市用地的打算,在旧城之外新建罗城,新建的相当于原来的4倍。同时也想好了人员和时间安排,并且给了百姓很大的自由——等新城规划好了,各类公共设 施都选址完了,百姓就可以在剩下来的地上自己建造了。后又下诏书就道路宽度和绿化、建筑退线都列出了要求,此外,柴荣还对汴京的水系景观进行了营造,允许 市民在河边种植绿树,建设标志性建筑,用如今的话来说,用以展现大都会的独特魅力。

         柴窑瓷器与柴世宗的关系

        周世宗死后7岁的周恭帝即位,辽军趁着后周朝根基不稳大举入侵,宰相范质让赵匡胤去抗敌,但赵匡胤以兵少将寡拒绝了,无奈之下范质只好把军权交给了赵匡胤,之后在抗击辽军的路上赵匡胤被黄袍加身当上了皇帝,在返回京城时,由于石守信和王审琪等人是赵匡胤的结拜兄弟,所以没遇到如何的抵抗就进入了京城。但有一个人却忠心耿耿,想去抵抗赵匡胤,不过还没行动就被人杀害了,这个人是谁呢?

        韩通二十岁参军,在后汉、后晋和后周都出任过官职。年轻时由于作战勇猛很快就晋升为骑军队长,之后投到了后汉刘知远的帐下,随后跟随郭威一起作战,成为了郭威的心腹,后来郭威建立后周他就被封为了雷州刺史。在柴世宗柴荣在位期间屡建奇功,尤其是在北汉皇帝勾结契丹攻打后周时,他率领部队大败两国联军,成为柴荣最信任的人。

        后来韩通又屡建奇功,为后周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谓战功赫赫,他的能力甚至在赵匡胤之上。韩通不仅作战勇猛,而且对后周忠心耿耿。在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听说赵匡胤要造反,于是准备在京城召集人马抵抗,不料被赵匡胤的好兄弟王彦升发觉,就把韩通杀死了。赵匡胤称帝之后,还把韩通以礼安葬,还追封韩通为中书令。

        柴窑瓷器的特征

柴窑瓷器的釉色是七彩和过渡的多彩色。

柴窑瓷器的造型是失蜡法工艺制作。

柴窑瓷器的纹饰工艺多样化,一般为模印、釉下多彩纹饰。

柴窑瓷器的釉质是矿物质颜料,在矿物质釉面上再刷了一层薄薄的石灰碱釉。

柴窑瓷器釉中有死亡和破开气泡。

柴窑瓷器的款识是印刷型,在黑褐色长方框中釉色的“柴”“官”“柴世宗”等款识。.

柴窑瓷器的各类大小瓶颈部多有兵器和动象的双耳装饰。.

柴窑瓷器的内外壁釉色一致。

柴窑瓷器采取垫烧,圈足无釉。

柴窑瓷器底足不管是圆形,多棱形底部釉的处理如刀切一般的整齐。

柴窑瓷器一种是细砂垫烧,另一种是黄土垫烧,不管细砂或黄土垫烧的露胎圈足上均有蜡的油浸色。         柴窑瓷器大多有细开片纹,也有大开片纹,还有无开片纹。

        柴窑瓷器纹饰人物的画技沿袭唐代画圣周昉的风格,一是“绮罗人物”二是人物表情“安祥平和”,三是釆用“游丝描”或称“铁丝描”。

        现在有人发现一种器底打有“大周”、“柴”字旁加有符号、“柴”字上面加有“广”字的器物认为是“柴窑”。从这种器物的特点看,它是统一的青花蓝色釉,统一的透雕纹饰。一点没有柴世宗批状烧制的柴窑风格,因此,这类瓷器不属于柴窑。

        那么这类瓷器是那个时期的东西呢?笔者认为它还是属于后周时期的瓷器。五代后周有三个皇帝,始皇帝郭威,他一生非常节俭,从他给郭荣遗嘱得知:“我死了以后,应该给我穿纸做的衣服,用瓦棺盛敛遗体,尽快安葬,不要久留在宫中……”一个这样节俭的皇帝要他花钱烧制瓷器,不是为难他吗?第柴宗训(柴世宗的儿子),这个儿皇帝时期有可能烧制的是青花蓝釉透雕纹饰的官方瓷器,烧制的瓷器为了与他父亲有所区别,柴字款加符号,大周款也与他父亲款区别开来了。制瓷风格也大变样。

          有关文献记载

        柴窑的历史要从明代洪武年间曹昭《格古要论》上的记载说起:“柴窑,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粗黄土,近世少见。”

        柴窑,是指五代后周皇帝柴荣时期定制烧造的天青釉瓷器,也是历史上唯一以皇帝姓氏命名的御窑。被尊为瓷器之首。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为了扩充战争实力,前后采取过禁佛措施,“三武一宗灭佛”中的一宗就是后周世宗,金铜造像和铜香炉等销毁为生产工具、钱、兵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金属用于战争物资后,柴荣决定烧造些精美的瓷器用于礼天,这很可能是柴窑创建的原因。非常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发现窑址和柴窑瓷器实物。也许柴窑的消失与“陈桥兵变”有关。赵匡胤为世宗柴荣所重用,柴荣死后,年幼的儿子继位,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皇位。中国古代改朝换代后有销毁前朝遗存的习惯,而赵匡胤也有忘恩负义之愧,改朝换代后,销毁前朝痕迹,包括柴窑和柴窑瓷器一同销毁,不得使用,也不能著录,在有宋一代都没有文献资料记载,致使柴窑成为千古谜案。但是后来的人们却从未间断对柴窑的研究和探索。明清以来,文人雅士根据柴窑瓷器的特点将其列为“五大名窑”之首,被人们尊称为“中国瓷皇”。                       

                 柴窑有“四如”特点:

一、青如天:即青瓷颜色中略带有天空中的蓝色。是“绿中带蓝”的基本色调,与传统青瓷的“艾绿色”“淡青色”“橄榄绿”是有明显区别的。

二、明如镜:是指釉质的光亮度。柴窑的釉质釉水必须有“滋润细媚”的质感,才有古人的“明如镜”之比喻。

三、薄如纸:是指小型器物如杯、盏、碟、盂之类的,器壁大多在1毫米左右,有的薄至0.5毫米,白色胎质细密坚韧,技术上才能拉坯极薄,且在近1300益的高温窑内不变形,器壁极薄可透光,古人用“薄如纸”来比喻。

四、声如磬:是指烧制窑温在1260益~1330益间,特指盏类的“薄壁”器,釉光明亮不开片,其声音才可敲击如“磬”,清脆悦耳悠长,似佛塔上的风铃。柴窑瓷器之贵重,古代即有“柴窑最贵,世不一见”“片瓦千金”之说,可谓价值连城。

        明代中期,王佐对曹昭的《格古要论》进行了增补,取名《新格古要论》,书中论述柴窑:“柴窑器,出北地郑州。”增加了具体地点。

        明代黄一正的《事物绀珠》记载柴窑:“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

        明代张应文的《清秘藏》记载:“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此必亲见,故论如是,其真余向见残器一片,制为绦环者,色光则同,但差厚耳。”

        明代谢肇浙的《五杂俎》记载:“柴窑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所司请其色,御批云:‘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论述柴窑的文献资料有很多,除了上面列举的,明代还有: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荟》,谷应泰的《博物要览》,周履靖的《夷门广牍》,张谦德的《瓶花谱》,高谦的《遵生八笺》,文震亨的《长物志》,田之蘅的《留青日札》等等。清代和民国记载柴窑的文献也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记载收藏柴窑的文献也很多,这里举两例:一、明代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吕震编写的《宣德鼎彝谱》记载:“内府收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其柴、汝、官、哥、钧、定中并选二十九种”。二、明代嘉靖时期权臣严嵩被罢官抄家,抄家的财产清单记载于《天水冰山录》,里面记载严嵩收藏的名窑:“哥、柴窑碎瓷杯、盘一十三个,内一个镶金边,哥窑碎瓷桃杯一只,柴窑碎瓷盆五个,柴窑碎瓷碗二个,哥窑碎瓷瓶二个,哥窑碎瓷笔筒一个,彩漆碎瓷壶一把”。这里的碎瓷指的是开片纹瓷器。这个记载说明了严嵩收藏了多件著名的柴窑瓷器和哥窑瓷器。

        历史关于柴窑的消失,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明代以前关于五代柴窑的记载不多,明代清代民国对柴窑记载的三五句或七八句的记载较多,除乾隆皇帝留下几首描写赞美柴窑瓷器的诗句外,无一篇完整的文章来记载描述柴窑瓷器的文章,这也是历史给我们留下一个千年未解的迷,但是真正造成柴窑的停烧的原因呢?

                  窑中贵族:柴窑瓷器

        玛瑙是佛教七宝之一,自古以来一直被当作辟邪之物,护身符使用,而青金石因其色相如天,备受历朝历代的皇家重臣的器重,据记载,皇帝的朝珠杂饰和朝服上的配饰,用的都是青金石,天坛用的也是青金石,清代四品官员的朝珠顶戴用的也是青金石,由此看来,玛瑙石(特别是蓝玛瑙石稀少),青金石都是稀罕之物,蓝玛瑙产于我国北方的部分地区,而青金石主要通过“海上瓷路”从阿富汗进口而来,由于五代皇帝郭威曾对宰相王峻说:“我是个穷苦人,得幸为帝,岂敢厚自俸养以病百姓手”。

        他不但重视人民赋税负担,自己带头俭省,下诏禁止各地进奉美食珍宝,并让人把宫中珍玩宝器及豪华用具当众打碎,并留言说:“今后凡为帝王,安用此”,后柴荣柴世宗接任五代后周皇帝后,除继续禁用珠宝外,另实行“禁铜”、“限佛”将所有的铜铸成钱币,发展经济,扩大流动,在这样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除铜收缴上来交监铸钱,而上缴来的玛瑙及青金石,关放在国库如何利用,再加上柴世宗在全国各地收缴了铜制品及铜用具后如何解决替代品来缓解日常用具短缺的矛盾,也成了急需解决的事,宫庭也急需解决上述问题。

        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柴窑瓷器应用而生,解决办法,就是用泥土烧造陶瓷是最廉价的办法,在那封建社会里,尽管柴荣柴世宗是个开明的帝王,皇宫贵族、士大夫与平民还是有等级的,在瓷器的烧造上,皇宫贵族及士大夫用瓷如何来体现与平民百姓的用瓷的不同,那就是材质来区别,陶瓷主要原料泥土,再则是釉色,陶瓷泥土无贵贱,那只有在釉色体现贵贱和高低了,因此宫廷及士大夫的用瓷只能在釉色来体现了。督窑宫向柴世宗请旨“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在颜色的选用上,古代不像今天有很多化学颜色可选用(颜色的多样化,直到清代康、雍、乾三朝才得解决)。

        在远古时期,只有矿物颜色和植物颜色,体现宫庭,士大夫陶瓷釉色与平民百姓的不同,既是天青色,皇室库房的收缴的蓝色玛瑙石和青金石成最合理的首选颜料,蓝玛瑙石和青金石,天然宝石内的“天青色”制成的釉色,在烧成的瓷器的釉面里的天青色显得那么清淡洁雅,那么精细滋润具有玉质感,柴窑瓷器釉面使用蓝玛瑙和青金石,由于釉面的原材料珍贵就决定了柴窑瓷器与其它瓷器的不同,同时显示了柴窑瓷器珍贵和稀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是一成语,讲的就是柴窑瓷器的釉色,赞美之词。

        柴窑瓷器生产的开始,就决定了它是短命的,柴窑瓷器釉里使用的珍贵的蓝玛瑙石和青金石。除在郭威和五代后周柴荣在位的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宝石贵重物品不受尊重,视为粪土外,在其它的各朝各代都是珍宝类玉石,特别是“青金石”是通过海上“陶瓷之路”从阿富汗进口而来,不仅是作药用,古代女人生小孩的催生药用,还是治疗忧郁症和“间三日疟”的良药,是皇家用来制做陪葬物的必配的配饰(戴此饰物可以开取达升天之路)也是皇家陵园和祭天场地所必不可少的装饰石材,如天坛公园用的青金石,也是各朝各代的专属之物。

        由于上述的原因,便决定了蓝玛瑙石和青金石的珍贵和稀缺性,由于釉面材料的稀缺性,同时也决定了柴窑瓷器的稀有和珍贵性,也就成了后来各朝各代皇宫贵族、宰相的把玩和收藏之物,一般的平民百姓难得一见,各朝各代的文人墨客争相留言作诗(由于没见实物,有的真正地见到实物,也不知柴窑瓷器为何物)留下些柴窑器的赞美之词,也是道听途说之词,朝朝相传,代代文人传抄,无一详词。

        柴窑的贵重不是它的坯胎,而是它的釉面,它的釉面的贵重和特别,是它用的材料是宝贵的蓝玛瑙石和青金石。由于宝石的材质和宝石自身的颜色,其宝石的釉汁和宝石自身色素,在制成的柴窑瓷器的釉面上,产生出宝石般的质地和宝石内发出闪耀的“天青色”色彩,这就是柴窑瓷器使代代君王难忘挂念稀世珍宝般中国五代柴窑瓷器。

        柴窑瓷器的釉里的蓝玛瑙和青金石作釉料由于蓝玛瑙的稀缺,再加上青金石,主要靠“海上瓷路”从阿富汗进口而来,由于材料的稀缺,再加上郭威(904-954年)和柴荣(954-959年)两朝加在一起共55年后进入北宋越匡胤王朝、在柴荣时创建的柴窑,原先收缴库存蓝玛瑙石和青金石毕竟有限,由于朝代的更换,原先历史文献一直流传北宋皇帝赵匡胤,以反奢华为名,关闭了柴窑。这句话从使用的昂贵蓝宝石和进口青金石的昂贵宝石资源是相吻合的,可信的。宝石资源的枯竭,柴窑瓷器的釉面资源以经成无源之水,最后也就自然关闭,造成北宋的后面五大名窑运用而生了,从而开始了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烧制史上新的辉煌。

         汝窑瓷器与柴窑瓷器的区分

         汝瓷这种式样的瓷,有三个朝期,一、北宋(始烧汝1086——1106结束)二十年左右光景、二、清三代(乾隆由于极喜宋汝委派一代清瓷名家唐英亲赴景德镇仿汝)、三、共和国(因汝好看而仿因汝值银而仿)。

         敝人和北宋瓷之权威赵老(赵云清)在坐时,赵老慈和的说道,“北宋汝瓷不光看外表,外表因光阴侵蚀而熟透,关健看瓷内部,瓷里面是渗入尘埃的。内里气泡残而渗入外尘,故而气泡有的呈黄褐之色。”英雄所见略同。故汝瓷内里气泡之薄瓷和尘埃混为一体,并有残破,显微镜下拂之如黄褐整瓷硬脆略剥而又有变形必为北宋也!清代之仿汝没有达到这种水平,尘埃进到冰裂里,再也探不进去,气泡依然如出炉,内胎也不是河南出的香灰泥,而为景德镇青山里的白色之高岭土。之于共和国所烧的仿汝就是冰裂纹亦没暴到几丝,内里瓷质亦为新,无尘。仅有的顶多是外表一滩作旧之污泥、水渍、酸斑抑或乾隆提笔再或手书北宋大帝手执之物的提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