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旅游 |
分类: 原创随笔 |
四川荥经砂锅一条街眺望
(文\图)海笛
四川的荥经六合乡古城村,距成都180多公里,是有名的荥经砂器原产地,被誉为“中华砂器第一乡”。这里有砂器一条街,这次到龙苍沟顺路到这里看看。两百多户人家的古城村,几乎家家有作坊,个个是匠人,户户卖砂器。也许是疫情的原因,到这里来的人很少,这条街不大,也不长,街道两旁能看到一层一层垒在 一起的各种砂器。一些店铺还关着门,守铺的人也无精打采,还有打瞌睡的,生意显得萧条。
这段路在秦灭蜀(公元前329年),秦国从现在的陕北地区(上郡)迁来大批严允部落羌人,修筑了一条从临邛(今邛崃县)到这儿的大道--严道。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异母弟樗里疾战功显赫,惠文王把富庶的严道封给他,并设置了严道县,治所就在今古城坪。这里曾是古代蜀国南方丝绸之路的边陲重镇,有过商贾云集、 繁荣兴旺的景象。近年来这里出土文物发现大量造型各异的生活陶器,证明荥经砂器的制作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荥经黑砂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荥经砂器”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烧制窑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采用“馒头窑”土法烧制的砂器窑,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荥经砂器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史载民国时期,古城坪有砂锅烧制窑13座,主要产品有敞口砂锅,坦砂锅,甑饭砂锅,烘锅、水缸、炉具、药罐等。解放后,荥经砂锅产品种类日渐增多,主要 有节煤炉、蜂窝煤炉,火锅、茶壶茶具、电炉盘、花盆、禽畜食槽等40多个品种,100多个规格。这些砂器质地古朴,抗腐蚀、耐酸碱,不起化学反应,储食物不变质,烹制食品煨、炖、煮、烧均可,能保持食物营养成份和食鲜味美。
荥经砂器的主要原料粘土,俗称白善泥,无污染,用白善泥加入碳渣后烧制而成。含有大量的活性炭,而活性炭颗粒大,不会阻隔雾气的散发。同时活性炭有过滤杂质、净化水质的作用。荥经砂器还具有耐高温,抗腐蚀,不氧化、不变色,煮食不与食品发生化学反应,用于盛装熟食,即使在热天放十二小时,也不变质 、不变味,是理想的炊具。著名川菜砂锅鱼头器具用的就是荥经砂器,用它熬制中药,不走药性更是一绝
我沿着坑洼的土路走进店铺后面的乡间小路,信步走进一家开着的厂区。厂房低矮、陈旧,粉尘与蛛网掩着这些房顶与墙面,厂区内到处摆满了砂器的成品和半成品。里面有个中年汉子开着机器,在用泥土做着胚件。我向他问好,问能让参观不,他热情友好的说欢迎,尽管参观。摆谈中,知道他家几代人都从事砂器的制作。砂器匠人代代相承,守护着这门手工技艺,或父传子,或师传徒。 一抔泥土、一团烈焰、一张转桌、一把刻刀,直到今天,家族式的传带再往下传恐怕难了。他说他这代三兄弟,就他还坚持,他的儿子就不愿做,说还不如上成都去送快餐。
这个师傅还说,砂器的制作过程复杂累啊。从采料、粉碎、搅拌、制胚、晾晒、焙烧、上釉、出炉、入库等都要一手一足。原料是当地粘土与煤渣的混合料,再 经过粉碎加工。原始作坊采用用牛碾细、和水、牛踩,现都是球磨机粉碎、搅拌机搅拌。制胚采用托转盘,模具(或不用模具)手工制作,脚蹬踩转盘。成型、 贴花、雕刻、独特造型均在这一环节完成。晾晒采用自然阴干,焙烧是将阴干的毛胚放入特制的地坑或烧窑,一般一层煤一层毛胚的放,点火封闭,经千度以上的高温焙烧。出炉时,将带着高温的产品投入木屑在地坑里燃烧上釉,从而形成金属质感的光泽。平常只知道荥经的砂锅熬汤好喝,想不到它是在这样的小作坊里打造出来的。制作方法之原始,作坊之简陋,纯手工制作、经烈火的烤炙,混着工人的汗水辛勤,在今天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中国,实属不易。他还告诉我2006年以前,六合乡的砂锅作坊有上百家,形成了上规模的砂器一条街。但随着生产用煤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成本提高,砂锅的成本也大幅提高,只砂锅价格变化并不大。因利润低,已有数十家作坊倒闭。到现在,这条街只有十多家还在支撑,上规模的也仅两三家了。
我问及销路,他说这不是问题。如今直接上网销售较多,沙器的瓶颈是原材料日渐稀缺和新产品的开发。荥经砂器经历了由单纯生活用具为主的砂锅,发展成为以砂器为载体的工艺制品砂器。工艺价值已远远超过砂锅自身生活用品的价值范围,产品逐步工艺化、艺术化,加上它古朴独特性,已成为民间工艺百花园中的一支绚丽奇葩。产品从龙砂锅、金鱼盖砂锅、工艺贴花砂锅、龙凤锅等自身砂器工艺的改进,到生产工艺茶具、花瓶、壁画、艺术人物像、动物模型等。想要拓展砂器的市场,只有打破传统的单一制作模式,把砂器从普通的炊具向餐桌艺术品转型,才能让其非遗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否则难以传承。他的这番话,让我的沉思,特写下此文,不知会不会引起人们对祖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